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各年级根据本级部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本级部的具体评价方案。评价应注意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可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
1、注重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可采用手工、劳技、绘画、写作、表演、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评价、演讲、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重反思 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课程评价的方法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和教育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理念、目的、内容、标准、方式和手段等无一不对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依据新的理念对学生实行过程性评价,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人格形成,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博雅小公民习惯评价手册》的使用,将重点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调节教与学的行为,促进潜能开发,全面发展素养,形成良好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自己在参与主题研究过程中的态度和成效做主观性评价。
2、生生评价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中,会对周围同学的表现有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通过伙伴来给伙伴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多方面。
3、师生相互商讨评价
这是一种把学生和教师的观察记录等各种资料作为依据,互相商讨,然后综合结果的方法。包括学生互评、教师协同商讨和师生民主评议等。学生互评可采用表格式,将所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预先制表,由学生互相评议。
4、家长评价
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进行指导或者帮助。我们也将家长对孩子的在家的探究过程的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孩子在课外得到的发展应该从各个方面得到肯定。
5、重视档案袋的建立和有效使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重视利用建立档案袋,利用档案袋的过程性积累,给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博雅小公民习惯评价手册》为评价载体,运用“博雅小公民真棒章”和“博雅小公民加油章”来评价学生在本学科中的学习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各年级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实施过程性评价,每月积累汇总学生的平日表现,按照评价细则要求在《博雅小公民习惯评价手册》相应学科区域盖 “真棒章”和“加油章”,切实实现对学生的过程评价,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全面发展。
6、成果展示评价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较为突出的、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将学生的手抄报、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等具体成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展出,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协作共勉。
总之,无论选用何种方法开展评价,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