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5阅读次数:328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仍是一个识字单元,共有四篇识字课文和1个单元练习。
《识字1》《识字2》采用词串教学的方式,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借鉴了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品,则意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识字3》《识字4》则是采用形近偏旁的比较的方法。每课安排两组形近易混的偏旁,首先显示两个偏旁从实物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它们所表示的不同意思;接着是两组词语,意在印证字的偏旁有异,所表示的意义范畴也就不同;教材还配有插图,与词语对应,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看图建立事物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仍然是识字、写字。
 
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29个,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要重视利用已经掌握的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等识字工具和初步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积极引导,坚持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汉字的基本规律,简化识字心理,教一个学一串,加快识字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具备写字的美感意识,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本单元教学建议:
一、词串教学:寻趣而生,生字学习与文化感染相结合。
苏教教材汲取传统识字教材精华,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和汉字特点创造了词串识字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识字教材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色,用词串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学生快乐的识字,又在学习和运用生字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乃至民间文化的五彩斑斓。做到既丰富知识又积累语言。
 
《识字1》“节日民俗”
四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课文图文并茂展示出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场景,因为过节过年是孩子最快乐最盼望的事儿了。那么我们从刚刚过去的新年的喜庆气氛中开课顺理成章。比如出示一幅洋溢着春节气息的图片,伴着欢快的春节序曲,喜欢过春节吗?人们都要干什么?联系生活让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可能是什么样的都有,但相信气氛是热烈的,情绪是高涨的,就如同过年的兴奋劲。这时老师可相机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拜年”“饺子”的生字卡。(如:表演怎样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光会吃饺子不行,“饺子”这两个字会写吗?)并适机传达给孩子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每年除夕夜,全世界华人都会一起守岁吃年夜饭,国外是过圣诞节,中国人则是春节。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将识字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随后适时点拨:其实中国传统节日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打开书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运用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深了解传统节日并学会生字。其中“龙舟”“扫墓”“踏青”稍生疏一些。
巩固练习中,设计一些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比如:连一连下列图片所展示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代表食品,并写出他们的名称。   认一认,说一说。这是什么节日,想到些什么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节日。    我还知道,其他的传统节日。)如下图:
本课识字方法:(重点提示学生记住生字的易错点)
拜:拜年要用手,再说四个字。
墓:莫站土堆上 (写字:注意每个构字部件都要写扁一些)
踏、端字的结构
 
《识字2》“桂林山水”
通过看图读词串展示了桂林美丽的山水画卷、风俗民情,是一篇很美的课文,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那么怎样让学生也能感同身受,同时能了解桂林是我们祖国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知道这里山水甲天下?毕竟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有限,课堂上时间有限,既要识好字,又要有所悟。建议大家运用“视觉冲击法”。
在我们祖国版图的西南部有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那里山美水美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美称,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它就是“桂林”。那里到底有多美啊~(知道吗?)一起去欣赏。
一段图片三用:
1.有什么感受?(初读课文)
2.哪些词语在图片中出现了?是什么,会写吗?怎么记?(学习生字)
3.桂林美吗?壮乡美吗?再欣赏,读出词卡。(巩固练习)
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人文的美丽的氛围中,识字又随之进行省时高效,一举两得。
 
本课识字方法:(重点提示学生记住生字的易错点)
影:日照北京城,留下三道影
鼻:自字头,田字肚,一横当屁股,撇捺当脚走
廊: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有个美少郎
(三个重点字,注意描红强化)
骆:骑一半,路一半
驼:它长得像匹马
 
进行词串教学应注意的重要两点:
1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先要“连词成串”,一行一行读,避免单词认读,然后“连串成篇”,四行连读。在反复诵读、品味、欣赏中,引导学生读出词语间的停顿、间歇,读出韵脚和整个词串的节奏感。
2教学中,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学生应能结合本课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这样,既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更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将枯燥无味的生词形象化,让学生在教者有意创设的情境之中饶有趣味地识词。这样识记的词语在学生的记忆里的印象一定会更加深刻。
 
二、偏旁构字,限定意义范畴,回归汉字本源。
《识字3》《识字4》都是采用形近偏旁的比较法。
 
《识字3》安排了两组形近偏旁的比较识字,并以表格和图画的形式介绍了偏旁字形的演变发展过程。这样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通过偏旁的具体演化过程识记偏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木”字旁、“和”字旁、“竹”字头和“草”字头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促进学生识记带有以上四种偏旁的字;另一方面有利于区分两组形近偏旁,避免混淆。
第一步先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来认识事物。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通过图片来认知事物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通过色彩的和形态的变化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授偏旁字形的演化过程,“木”字旁、“禾”字旁、“竹”字头和“草”字头是如何从一棵树、一根稻谷、竹叶和小草这些事物形象一步步演化到今天的偏旁的。通过故事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比较轻松和积极的状态下理解和记忆偏旁及其它所代表的意义,以此来克服低年级学生理解偏旁演化的难题。而且这个由图画到古文字再到偏旁的演化过程图,形象地告诉学生:偏旁与汉字一样是在与事物形象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的符号系统。引导学生观察这一演变过程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掌握字形。
第三步在将每组的两个偏旁在意义上加以区别,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举学过字的实例加以区别。
本课识字方法:(重点提示学生记住生字的易错点)
木字旁的字以“杨”和“柳”为重点。
“杨”的右半部共三画,写的时候需要注意笔画;
“柳”字的右半部分要与迎接的“迎”里边区分开,
同时木字旁的字还应注意书写时左窄右宽,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识字4》
课文用两组图表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偏旁本意和例字。
“冫”的名称叫做“两点水”,其实,它并不是水,而是冰。“冫”在甲骨文中写作“仌”,即使发展到篆书其字形也还是没有变化。古文字冰的裂纹,所以寒冷冬天的景象有关。三点水自然像河流,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偏旁由图画——古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字义、掌握字形。
《说文解字》: “,冻也。象水凝之形。”
 
练习1
学用字词句中,涉及重点是部首查字法。通过对话知道学习部首查字法要注意提取部首。注意查部首的规律: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内等。取左不取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