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有效体验 激发学生兴趣

发表时间:2013-02-25阅读次数:259

●研读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平均分》是“表内除法”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是我们研讨的重点。

   首先借助教材设计了小动物分果实的情境,但情境图中数学信息中有的数字较大,对学生操作起学具来较为麻烦,会使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和拖沓;有的信息还存在有余数的除法,否则就要更改数学信息对学习平均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教研研讨,进行了改编。出示改编后的情境图。

●学生动手实践,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在第一次磨课后我组老师邀请了李主任、纪主任、孙主任、于主任一起观摩了这节课。在教学中,老师先创设了2只熊猫分6个竹笋的情境,让学生自由的分,学生分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并让学生讲明分的理由。,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

(图片出示)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一样,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让学生分类的时候,学生都十分一致的找出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 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展示出分的过程,都是直接把结果展示出来,33个的摆出来。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在这一环节中老师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平均分的方法,在帮助小猴子小白兔和小松鼠分果实时,也都出现了学生直接将结果展示出来。课后李主任及时给我组的老师指出了这个环节的问题,提出再磨课时重点解决如何讲授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的有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第二次磨课后我组又邀请了李主任和数学专家高老师一同观摩了这节课。这次在教学平均分时,学生在理解了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演示了平均分的过程。教师追问,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份分得同样多是分得的结果,老师将分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每分完一次结果都是同样多,一直分到最后分完了,还是同样多对吗?谁看懂了?像老师这样自己来分一分。学生操作学具的同时教师巡视,对每次分得同样多的同学给与肯定,对有的学生还是将结果直接摆出来进行了指导。

●学生有效的操作   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紧接着又让学生帮助小猴子分桃子,分完第一次后,让下面的学生观察是否是平均分,没有分完怎么办?学生齐说接着分,怎么分?还是一个一个得分,第二轮在分完时,学生自发的就说还要再接着分,直到分完为止。分到最后观察每份分的同样多,因此就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独立完成帮助小兔子分萝卜。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都能一个一个的分,直到将手中的学具全部分完为止。

后高老师和李主任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予了肯定,教师的有效演示,学生从模仿到有效的操作对平均分这个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不仅知道平均分结果应是每份分的同样多,同时还知道了如何操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平均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借助学具的有效体验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校倡导的关注生本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研究课题着重进行了设计有效的学生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研讨。在教研中本组的老师深刻的体会到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一学期来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讨。

(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 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确定位置一课,老师设计学生熟悉的教室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确定东南西北,并借助这些方向中一些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南面是大海,学生表演游泳;北面有北极星;东面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学生与太阳打个招呼;西面是太阳落山的一方,与太阳说再见。使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都能对答如流。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如游戏“勇攀高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口算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在教学 “乘法口诀计算”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掌握计算能力,把枯燥的计算情趣化,我采用了富有儿童色彩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等游戏形式。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学计算。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实践中体验。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激发求知欲。例如,二年级要进行《表内乘法》的整理和复习,我组织了一次《数学在我们的游玩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出示游乐园的价格表后问学生,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由于方案不同,计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有位学生说想玩转马两次,碰碰车两次,自控飞机两次,一共要3x2+4x2+6x2=26()。另一位学生马上站起往返答,我也可以这样玩,但我只要付16元就够了,因为我可以和另一个同学一起坐碰碰车和自控飞机。紧接着,我要求学生每人用一张30元的游园券设计出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10种方案,从而打开了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新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新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种实践性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们组的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感悟,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