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过程中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教师应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使每位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把学生导向会学的境地。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中优化知识展现过程,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以“境”提“思”,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让知识出现在贴近学生实际又逼进数学本质,而且更具一定思考性的情景中,更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例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某教师这样导入。
师: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呢?能通过实验说明吗?
(学生动手实验,把石子放入瓶中)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面升高了。
师:是瓶中的水增加了吗?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上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乌鸦口渴得厉害,想尽快喝到水,你有办法吗?
生:放大的石子。
师:为什么要放大的石子?
生:大石子占的位置大,水上升得快。
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故事情景中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学生认识、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创设与学生年龄特征相和谐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要探究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二、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
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 )÷3 、3.72÷2.4=()÷24、1.36÷0.16=()÷16 、0.672÷0.28=( )÷28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作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断?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新课改倡导:人人都学数学,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教人学会学习,因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具备了学习能力,才不会成为知识的传声筒和反光镜,不会成为记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去自主构建,并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与“内化”,那么,学生的数学能力将会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