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优化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策略一: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一户农民收得14立方米的稻谷,他想用一块长9.42米,宽1.68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稻谷。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稻谷?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围成方形、有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策略二: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 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