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
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褒是贬非、扬善抑恶、爱美憎丑、留真去假的评论过程。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熏陶,产生强化意识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结合语文复习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我长大了》。应当看到当代的小学生思想活跃,聪明开朗,但也应看到独生子女增加,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也使部分学生依赖性强,不关心他人,轻视劳动等。因此,我出的这个作文题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他们觉得有话可说。作文前,我领着学生重温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文时,我要求学生要选择真实、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长大了。作文后,我开始组织学生评改。有的学生写道:我已经十二岁了,可是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总是小孩。他们什么事也不让我自己做,我几乎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老师开会,我们早放学一会儿,不等妈妈来接,我自己背着书包穿过四条马路来到妈妈单位,把妈妈吓了一跳。妈妈惊奇地问我怎么来的?我自豪地说:“我自己走来的,我长大了!”这位同学读完作文后,其他同学立刻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同学们认为用“独立背书包过马路”这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向妈妈证明“我长大了”,选材好,以小见大,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长对我们太不放心,把我们看作蛋壳里的鸡雏;二是我们依赖性太强,十二岁了才第一次自己独立过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参加了评论,她说:“确实如此,但是从那件事之后,妈妈开始对我有了一种信任感,妈妈也承认‘我的女儿确实长大了。’”接下去,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收拾屋子,有的同学写自己能洗衣服,有的同学写自己能刷碗,有的同学写自己能钉钮扣,有的同学写自己能给爸爸妈妈做饭……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声疾呼:“我们不要做‘小皇帝’,我们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过互评互改作文,孩子们的心灵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互相启迪中得到升华。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情实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不良风气的抨击。为了把“作文与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而且要求家长把孩子在家的真实表现反馈给老师,以便我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强化德育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写东西全都有所为”。这一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揭示了“教作文与教做人”的辩证统一关系。作文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它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做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为德育工作、教书育人提供了基础,以文悟道、相机渗透又推动了作文教学。这就是寓德育于作文教学之中得天独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