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发表时间:2013-09-23阅读次数:1025

《最大的麦穗》说课稿

高效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教研组近年来也在学校的引领下,围绕高效阅读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效阅读与课堂研究相结合;

课堂研究是教育的立足之本,以学生的发展为重,是现今课堂是否高效的至高标准。我们以高效阅读为契机,研究生本课堂,重在构建高效课堂。

2. 高效阅读与策略研究相结合;

我们秉承科研立校的理念,在运用高效阅读的理论指导时,还能结合“生本课堂策略”,探索高效阅读的研究策略,重在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 高效阅读与“三大工程”相结合;

我们会利用每天8点开始的“早读工程”,对学生进行眼脑机能训练、阅读检测或是高效精度方法的指导。我们还结合“家读工程”,调动亲子阅读积极性,注重家校合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4. 高效阅读与专题阅读相结合;

高效阅读训练在我们合理的时间利用下,没有成为我们的工作负担,它对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有了很大帮助。本学期我们已结合本册课文,开展了“借景抒情类”“写人励志类”“状物传情类”的专题研究,林老师展示的是“借事喻理类”的阅读方法研究,围绕专题研究,学生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5. 高效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有了专题阅读训练作依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以提升,迁移课内领悟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下面我着重以同为“借事喻理”的《最大的麦穗》一文为例介绍我们高年级高效精读是如何和课内阅读结合的。

《最大的麦穗》是本册书第五单元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我们教研组就“借事喻理”这一主题,在课堂中应如何指导高效阅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首先我们认为本文的结构很清晰。阅读理解借事喻理类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两个重点:一是把握事件,二是领悟道理。就本文来看,只要孩子稍稍用心预习,就能概括出事情的主要经过,并且找到在结尾点明的哲理,六年级的孩子,这点发现能力还是有的。那我们还教什么?然后我们又思考,虽然课文中的故事清晰易懂,但是故事中所揭示的哲学道理抽象、难懂,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来启发学生感悟?

针对这些教学疑惑,我们决定先从高效阅读指导入手,提高课内阅读的效率。我们在进行了一篇高效阅读练习的前测后,带领学生梳理了准确概括事件内容的好方法。然后针对总结道理不完整的现象,借助,“比较法”确定文章中的主要道理。

至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能借助比喻句,结合课文内容,领悟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体验,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自己的收获或感悟。

针对高效阅读的训练效果,我们运用本学期我校研究的教学五模块,对《最大的麦穗》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在本环节中借助学生对人物的资料查找,引发学生对走近人物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为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设计了请同学们根据本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归纳内容,理顺关系;根据结果,确定重点;通过比较,领悟道理”,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首先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组内学习成果,按照解决了的和没解决的顺序,确定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1. 归纳内容,理顺关系。概括主要内容后,交流到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苏格拉底让弟子完成他的一个要求。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提出的要求是“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请同学想象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初步感悟人物用意。

2. 根据结果,确定重点。结果是弟子们两手空空,为什么是这样?我们重点学习他们是怎样寻找的?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引导学生从“埋头”“摇头”“随手扔掉”等动作描写中体会出他们是很认真,但他们举棋不定、目光短浅,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3. 通过比较,领悟道理。苏格拉底想告诉弟子们什么道理?这里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苏格拉底的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里的分号表示后一个句子有转折之意,要指导学生读出人物情感,以及苏格拉底这样做的用意。

而根据老师的做法和指导,弟子们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段话是全文的重点句子,也是学生理解上的瓶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几处比喻,如“麦地”“最大的一穗”“麦穗”“眼前的一穗”分别指的是我们的人生、树立的理想和眼前的、能实现理想的机遇,体会分号前后表示遇到机会不同表现对导致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人生要有远大的理想,但在在实现梦想的机会面前,要有敏锐的判断力,不要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最后可能就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

四、交流分享,学会方法

在这一模块里,我们想让学生在感悟道理之余,谈谈课文所学对自己实际生活的启迪。我们设计了,“如果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就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劝告他呢?”顺势引入练习模块。

五、科学练习,提高效率

看来大家都学到苏格拉底的精髓了,说话都颇有一番哲学意味,那我们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一写吧!

出示小练笔要求:

使用比喻手法写一写:

1.精彩纷呈的运动会结束了,赛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季郊野,万木吐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刚刚举行过运动会和春游,这些活动中一定有让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悟呢?你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生活中其他经历给你带来的人生体验。如果能用上表示不同角度、或者表示对比表现的“分号”就更好了。5分钟练笔后全班交流,相互评议。

读写结合点渗透比喻这种写法,比较符合借事喻理的写作指导。

以上就是我们在“借事喻理”专题下,高效精读与阅读教学如何结合的一点思考,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予以指出,愿大家都能“生本高效课堂”研究中有所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