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初探
青岛太平路小学 孙璐璐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变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内容,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原来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计算技能,有了新的内涵——提倡算法多样化、更加关注学生形成技能的过程。这些调整对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获得良好运算技能的平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针对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的特点,我们提出了五条实施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强调创设有价值的情景
丰富的生活情景是理解运算意义的条件,孩提时代在玩弄和做游戏时,孩子们会提出各种问题:“你有3粒糖,我有5粒糖,我们一共有几粒糖?”“我比你多几粒糖?”等等,通过数一数或一一对应等来获得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美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卡彭特(T.P.Carpenter)等在1982年的研究表明,学生能够使用积木等学具计算加减法,比没有积木时做得更好,他们反对一开始就进行单纯的符号训练。可见在情景中提出实际问题是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算意义的重要基础,丰富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的主题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内容精彩不容错过,从而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好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还能促使学生联系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发新的数学学习活动。
二、厘清算理,讲清算法
所谓“算理”,是指为什么这样计算;所谓“算法”,是指如何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掌握计算方法。其实,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学到的知识又容易遗忘,容易混淆,以后应用知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理解了算理,就为掌握计算法则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对计算法则中的每个环节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但是要使计算法则为每一个学生掌握的话,教学时在阐明算理的基础上,还要讲清算法。从而使法则中每一句话都立足在一定的算理上,使法则中所阐明的每一个步骤都成为正确操作的依据,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计算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片断1:《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1.出示例题,列式明义
“12罐一箱,每箱42元,买3箱需要多少钱?”
2.利用旧知,讨论算理
师:想一想、算一算,3×42将会是多少?
小组交流、汇报。
(1)3×42是3个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师: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求3个2和加上3个40的结果。
3.利用竖式,掌握算法
师:这样的计算小丁丁用一种新的方法把它写出来。
板书:
师:我们从被乘数的个位乘起,这里的“6”是怎么得到的?
生:2×3=6。
师:也就是3个2的和是6,我们把它写在积的个位上。积的百位及十位上的“12”是怎么得到的?
生:4×3=12。
师:“12”为什么写在积的百位及十位上?
生:40×3也就是3个40,得到120,
师:被乘数十位上乘得的积就写在十位上,小丁丁他们使用了能够表现思考过程和计算步骤的竖式形式,但是我们在列竖式时,都会把中间环节省略。
讨论:为什么“要用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每一位”(对照板书中的算理,讲清这一问题)
小结:一位数去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较为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追问“乘法的意义”,为讲清算理作好准备。让学生用生活中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现多样的思维过程。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保证了计算的合理实施,为归纳竖式掌握算法作好了铺垫。
三、实现有效的算法多样化
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不能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当从他们的现实出发,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实验、验证、交流、推理等有效地学习活动,得出相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体验,所以必然会出现各种算法。
学生自主探索找到的算法是学生的创造,是他们的学习成果。这里面既包含了数学知识,还包含了宝贵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算法的尊重,是教师引导学生优化算法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教师要精心设计优化算法的教学过程,让各种算法在碰撞、争论、比较中显现各自的特点。优化算法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最好的算法只有在个体实践中得到充分地体验,才会在实际生活中被自觉自愿的加以应用。
教学片断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1.师出示“23”:请你用小棒卡片来表示,并说出它的组成?
2.师出示“23-7”,问:23-7等于几呢?我们请小棒卡片来帮忙摆一摆,算一算。
3.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出三种不同的摆法:
师:这三种摆法是不同的,但它们有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
生:打开一捆小棒。
师:为什么打开一捆小棒?
生:个位不够减。
师:像这样个位不够减,要打开一捆小棒再减。
……
在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我们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图,寻找23-7的口算方法,会出现多种算法。教师应在学生探究出不同方法后适时引导出尽管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都要打开一捆当做十再减,使学生体验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的计算方法,而在具体计算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又理解了重要的算理。
四、学生计算技能的有效巩固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要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来实现,关键在于对练习的正确引导。
1.要重视尝试练习的设计。练习仿照例题,再设情境题(或仿照或适当拔高)进行设计。这是学生习得新知后的第一步,学生在完全独立的氛围中完成习题,是对初步形成的计算技能首次确认,学生在尝试练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启动对掌握数学知识的良性循环。教师则利用尝试练习对困难学生进行再强化再讲解。
2.练习设计要从基本抓起,有针对性、层次性。计算技能的形成,关键不在于重复的次数,而在于练习的正确组织。学生出现计算错误,往往是一些基本计算中的错误,平时要舍得在基本计算上花力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算能力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就但在丰富的形式变化背后仍是教学要解决的本质问题,可以把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数学知识的主要方面,由简单到复杂,先单项后综合,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直接影响,也可以为下一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样,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竞赛、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在计算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在批改学生计算题时经常会发现学生抄错题目,看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现象。学生订正时总是说:“哎呀,我真是太粗心了!”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粗心”,它的产生与学生在解题时的情绪、意志、兴趣、注意力等有关,计算习惯的培养,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方面。
1.要认真审题。计算前要看清数字与符号,如果要抄写题目,写完后再与原题核对一下。
2.要仔细运算。运算时要想好运算顺序或者如何进行简便运算。
3.要端正书写。一个潦草的数字常常会引起全题的错误,教师可以从布置一年级作业时就要规范学生的写字。
4.要打好草稿。中高年级学生要准备好草稿本,教师要指导学生保持草稿本的整洁、字迹端正,可以写上日期及题号,以便出错时检查。
5.要自我检查。教师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留给学生验算的时间,要持之以恒,否则学生自我检查将成为一句空话。
6.要学会订正。学生要独立分析错误的练习的原因,教师应及时面批,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
计算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需要关注情境创设中的“数学味道”,需要教师有着对学生的信任,需要教师拥有着较高的素养以及适当的教学调控能力。我们要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这才是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