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5-09-22阅读次数:1001
 

 

以学定教   打造高效课堂

青岛太平路小学  闫龙

读郭思乐教师的《教育走向生本》,收获很多。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托付给学生。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已经理解的不教,学生不理解的才教;可教可不教的不教,必须要教的才教。“以学定教”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接受这种理念。但是,如何根据这种理念进行教学过程的改革呢?很多教师并不清楚,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有许多老师是以教案来定教学。

   “先学”是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后教”是指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教师再去教。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交流对话,进行启发指导。“后教”可以是教师教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

“以学定教”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不仅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以学定教”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施教。使教师们的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第二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第三阶段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下面结合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来谈谈。

 ()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顺序,说出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并在字、词、句和内容方面提出问题。我在教学高年级时,一般生字词都不作为第一课时的讲解内容,上课时直接进行生字词的默写反馈。我觉得高年级的孩子有这个自学生字词的能力了,实践证明,在我们班实行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我有更多的时间给孩子来熟读这篇课文,一般高年级的课文都比较长。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提出一些质疑,最后我归纳了三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2、这株柳树遭受了挫折?3、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又写了作者家乡的柳树?

(二)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从预习中产生的这3个问题出发,读读议议,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他们感受这株柳树的神奇,同时,感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的强大的生命力。今天的这节课上,我觉得设计得最好的问题是:请你想像柳树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有的学生想像北风呼啸而来,有的想像了烈日炙烤着大地,有的想象一声惊雷在空中咂响……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练习说话,不仅培养了学生了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加强对课文这株柳树的坚强毅力的理解。这样,为什么要写作者家乡的柳树,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任务,是让学生通过选择,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同学们对这株柳树能生长在茫茫的原野上,更是心怀敬仰之情。同学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做逆境中的强者”的臧夕稳,无声世界中的孜孜以求的海伦凯勒,还有轮椅上的张海迪……我想,这样的课堂,已经初步成为孩子自己的课堂了。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要“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语文味”。要“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要“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要“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要“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奇特环节,探讨有价值的教法。通过读书,我感受到,要将我们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变成真正人文的,灵动的,现实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在这里,只有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