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找准信息 深入分析

发表时间:2015-09-23阅读次数:416
 

找准信息  深入分析

青岛太平路小学  张丽慧

【策略名称】找准信息  深入分析

【适用范围】分析解决问题环节

【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策略描述】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的票数来进行教学,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

【典型案例】 

    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 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 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 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 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 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片段评析: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