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中国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读书体会

发表时间:2015-09-24阅读次数:569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假期中,我阅读了《中国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一书。正像雨水从叶子上滑落下来,滴在地上,就像打在软软的心头上,引起阵阵颤动。这本书选取了20多位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既有我们的教育先辈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也有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改革先行者蒋梦麟、李达等,还有我们熟悉的徐特立霍懋征等老教育家。这本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故事,梳理和总结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展示他们的育人魅力,以期引发教师对教育、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激发教师努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热情。

在这个崇尚教育和知识的时代,探寻先辈教育名家的足迹,探索教育的真谛,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国先强教。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书中的这些伟大教育家们在教育中找到快乐,在孩子身上学到智慧,在学生身上找到活力,在忙碌中感到充实,在付出中得到成功。所以他们爱上了教育。其实作为老师,从事教育行业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为我们没什么太多的金钱,也没有世俗的富贵,更重要的是没有多大的自由。但这些真正的教育者并不悲观,相反,却有着收获的快乐。因为他们真正爱着的是那些可爱的孩子,那种洁净的环境,那种内心的安宁。我想这也正是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所追求的。

老一代名师有的如今还在,他们留给我们一个个成熟朴实的课堂,一个个至理的教育思想,新一代名师已经起来,他们又在探索,留给我们许多清新又无尽的思考。他们为了教育而奉献,我为他们而感动!在伟大、神圣的事业面前,我该怎样做?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总结了以下两点体会和老师们分享:

一、教育与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书中的众多故事和教学理念中,提到最多,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爱的教育。要教育好每个学生,就要爱每个学生。当读到他们对后进学生的引导时,我反思自己,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有调皮不听话的学生,尤其是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对他们很是懊恼,而缺乏耐心、发现、引导。在也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慢慢去转变的地方。

教育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对好学生,更多的爱是给我们眼中的差生的。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工作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更多地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教会他们做人,所有这些,都是以爱为前提条件的,因为爱是一把打开心灵之窗的钥匙。记得曾经看到有人提出爱孩子的八种方法:“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用爱的鼓励调动孩子;用爱的感觉滋养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用爱的责任惩罚孩子;用爱的意志磨练孩子;用爱的激情回报孩子。”所有的出发点都是爱,我觉得在这里可以与同行们共勉。

我想在教育工作中,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地方法有很多,例如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与孩子谈心,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教师只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

二、终身学习充实自己

陶行知曾说过,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还多人好学。就地位而论,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要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中的教育家们都提到了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他们把学习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否则年年卖旧货,还有什么意味呢?”陶行知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的中国教育家之一,陶老提出终身教育,主要是从人要适应社会、经济、知识高速发展需要思考的。古语云:“吾生有涯而学无涯”,这句话诠释了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显得更是尤为重要。作为老师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可以说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教师从教一天,就得学习一天。因此,要想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唯有与学习结下不解之缘。只有教师通过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才会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游刃有余,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学为人先,与时俱进,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做适应时代要求的终身学习型教师。

书中教育家们的故事真切入心,他们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这部书同时更是一线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它会使你的教育之路变得明亮开阔,在迷茫困顿中洞启心扉,收获丰硕的教育智慧。教师这一职业,没有名利、没有荣誉、没有金钱,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掩卷而思,我想最成功的教师就要先踏踏实实去做、认认真真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