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科技类课程难度的课堂小妙招
——撰写视频解说词
“我是航天解说员”
在教授山美版品德与社会六上教材第五课《神舟飞天》一课时,经过分管领导和组长的指导以及大家的共同研讨,我决定在这一课讲授时淡化原书上已经过时的神舟五号的相关内容,将学习研究重点改为上个学期大家刚刚观摩过的运载“太空课堂”的神舟十号,这样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记得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二期中提到:生活化素材指的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为课堂教学所用。生活化素材的教学选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其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化素材有利于建构“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使得其给予生活的经验得以发展和完备,从而很好地达成教学的“发展性目标”。
生活化素材有了,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学生对于科技知识掌握并不是那么准确,对于神舟十号各项信息仅仅源于“听说”,这样的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震动,进而达成“为我们祖国取得的科技进步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激发爱国热情“的教学目标显然就是有难度的。
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在第一课时为同学们播放了非常逼真精美的发射模拟视频,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分配小组调查资料,请同学们担任这一次神舟十号发射的小小解说员,配合视频在第二课时分“升空”“对接”“返回”三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来为同学们解说神舟十号的发射过程。
这样一来,搜集资料的目标准确了,知识内化的过程主动了,“学生教学生”的模式也让“教者”充满了学有所成的自豪感,“学者”得到了不同以往的新鲜感。太空知识高不可攀的印象被打破了,学生们也因此对国家的高精尖技术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生活化素材在选用上往往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性”是其重要的标准,也是其根本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时很难直接截取学生的生活。而需要对其加以“学科化”处理,以使其更好地为生活所用。
这一次将搜集资料和回报资料的过程转变为撰写解说词,就是我将生活化素材再次处理的一个小尝试,经过课堂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在今后这类型品社课程的教授中,不失为一个攻破难点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