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音乐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5-09-28阅读次数:1305 作者:潘霞
 

   “音乐是快乐的源泉”,一走进我们的音乐教室,就能看到这几个醒目的大字。美妙的音乐能松弛人的神经,增添生活的情趣。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往的音乐教育过多的强调枯燥乏味的基本训练,学习对儿童来说更多的意味着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而不是思考、想象、尝试和发展的过程。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人的健康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就好象练习游泳的人并非都想当游泳运动员,他们的目的只是锻炼身体、培养兴趣。而我们过去的音乐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困惑:老师辛辛苦苦地教学生唱谱、打节奏、听音程,在一遍遍的练习之后,又叹息学生的悟性怎么这么差,教了那么多遍,他们怎么还是似懂非懂?其实,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懂得音乐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而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体会音乐的美,掌握音乐的精神愉悦方式。

热爱音乐是孩子们的本能,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及情感体验。因此,必须找到一条桥梁,沟通音乐与孩子们的思维,使他们真正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呢?我在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学习方式,建立合作、探究、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将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作为成功的关键,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改变了每堂音乐课一成不变的唱《问好歌》的形式,而是根据每节课不同的

教学内容,或律动、或唱歌、或用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手偶向学生问好。音乐

教室的桌椅摆放也相应的随之变化。新颖的布局、灵活的队型、优美的律动。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音乐的新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教师以语言描述、音乐绘画、设问铺垫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求。比如,我在执教二年级音乐课《秋》时,为学生展现了一幅表现秋天的水粉画,请学生说说图画表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从画面的颜色、景物很容易看出表现的是秋天。接着我又提问学生,在秋天你还观察到那些景色?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大雁往南飞了,天气渐渐凉爽了,菊花也开放了……等等。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让学生从身边的景物联系到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为进一步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学唱歌曲《秋》作好铺垫。

3、在参与中发现、运用音乐情景画面(录音、录象、多媒体课件)不同形式的展现,创设参与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在执教《秋》一课时,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剪辑过的动画片。那可爱的卡通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因此当我请学生根据动画片的内容为小动物编配对话时,孩子们一个个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抢着举手,他们编配的对话也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我请学生说出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时,孩子们自然的说出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收获的道理。我想,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可好多了。从学生的笑脸上,我也看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带来的可喜变化。

二、体现“双主”教学,为学生创设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

1、课前搜集、独立探究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开放、不断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而传统的音乐教学过分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音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扼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束缚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课前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相关图片、音像材料等方式,实现自主学习。而课堂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我在三年级欣赏课《赛马》时,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蒙古族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服饰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别看三年级的学生小,他们做起事来可真不含糊,他们搜集的资料有些连我都不太了解。还有一名学生干脆到歌舞团借了一套蒙古族的服装带到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对蒙古族人民热情豪迈的性格和特有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了解,对欣赏《赛马》,理解乐曲内容、情绪有了很大帮助。

2、把鼓励作为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催化剂

    音乐的不确定性和宽泛性,使得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当学生的表现与老师的感受不相吻合时,一定不要说:你错了,而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表现出来,留给学生后独立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例如,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时,我请学生用颜色来表现乐曲欢快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可是有一位学生却选择了深兰色,当我问他为什么选深兰色时,他说:深兰色代表夜晚的天空,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这首乐曲的情绪很活泼,我也很喜欢,所以我用深兰色表现它。其实,尤其是纯音乐作品,本来就不一定有明确的指向,若当作定律强加给学生,告诉他,欢快的音乐就一定要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示,其根本上已经剥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了。

3、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建立平等合作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对他人缺乏关爱。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互相交流与合作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比如在执教《秋》一课时,我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动手制作的环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小动物准备过冬的食物。有的学生想为小猴子制作“桃子”、有的学生想为小松鼠准备“苹果”……制作完后,又请学生互换食物,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心,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

在执教《嘀哩嘀哩》一课时,我请学生共同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景,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三、让孩子在音乐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探求音乐的奥秘

1、启发想象,抓住想象力

皮亚杰通过实验发现,儿童看见液体从矮胖的杯子倒入高细的杯子,就认为

液体的量已改变,假如他自己就是容器里的液体,从一只矮杯倒入另一只高杯,他马上就懂得不会改变的道理,以为他还是他,不管他在第一只容器还是第二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幻想”可以说是能抓住孩子想象力的游戏,可以用来阐述或强调一个实际的学习问题。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活动时,孩子们很可能不理解。然而,当教师用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来解说这一活动时,孩子们会豁然开朗。

2、探索符号化活动,提供想象材料

符号可以作为认知的载体而存在,由于学生的感性经验缺乏,思维发展处于

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想象的材料也就较平凡,想象的空间受到影响,而生动有趣的符号化活动在这时就有神奇的作用。直观符号的介入给儿童提供了大量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想象打下了基础。

符号化活动的基本心理转换机制是类比思维,也就是由此及彼→再及彼。比如,在欣赏课时,可以用不同的线条符号表示不同的乐段。我在执教四年级欣赏课《单簧管波尔卡》时,就试着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乐曲的三个乐段。有的学生用∽∽∽∨∨∨∨∽∽∽,有的用⌒⌒⌒⌒▲▲▲▲⌒⌒⌒⌒表示,这看似简单的符号,不正恰当的表示出了乐曲的ABA三段体的曲式结构吗?这样的音乐活动完全是由学生自己主动、积极,并伴随着各种满足、快乐、自动展示完成的。使原本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为看得见的直观的符号,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乐曲。经过一段时间音乐符号创造练习,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多彩。他们不仅充分运用平时教师所创设的符号,而且,还能创造出自己喜欢的与音乐匹配的符号。

四、利用情境教学拓展想象空间

    情境教学所独创的“形真”、“情切”、“意远”及“理寓其中”的特点,大

大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音乐活动开展的易、趣、活。想象是被情感激起的,又受感情支配的智力活动。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象的。在欣赏音乐童话《彼得与狼》时,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更容易有完全的情感投入。因喜爱彼得,所以活泼乐段他们进行了小彼得可爱形象的多种塑造;又因担心彼得,在沉闷、紧张的乐段中想象出狼的凶狠模样,情感在情境中随着音乐起伏。教师对情境的设置完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想象张开了翅膀。

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打从心里喜欢上音乐课,让他们感到音乐课本不是一座很高的雪山,每爬一步都那么艰难,而是一片宽阔的海洋,里面的一切都是鲜活可感的。他们可以在海边快活地嬉戏,也可以坐船去贴近一下它的脉搏,甚至可以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真正使音乐成为孩子心中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