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必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所以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既不应该是“教师中心论”也不应该是“学生中心”,而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动态的平等对话关系,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关系。那么怎样在能在教学中建立这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呢?我认为风趣的教学语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风趣”一词,《辞海》是这样解释的:“风尚志趣,也指风味情趣,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现代汉语词典》也有类似的定义:“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之话或文章)”。因此,我认为“风趣”应具备生动有趣,使人发笑,引人深思的语言特点。一段风趣话语,给人以诙谐的情趣,又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轻松发笑是风趣的外在表现,说明问题是风趣的内涵。但无论如何,它的形式应该是轻松愉快的。这种轻松愉快的风格不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课堂气氛吗?
我们很多教师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份满意的教案,在上课时,也运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课堂的气氛仍然显得十分沉闷。这是为什么呢?尽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听课学生缺少教师生动诙谐的语言激励、启发,恐怕才是主要原因。众所周知,枯燥乏味的语言是不能唤起学生心灵共鸣的,更无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其结果,只能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落得个惨惨淡淡的下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应该具备风趣而富于艺术性的语言。
多年来,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对于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有所发现,在这方面感悟也愈来愈深。
一、发现、启迪、激趣,增长学生智慧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正如俄罗斯有一句民谚形容的那样:“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恐怕并不全是。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那些富有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能粘住所有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发现音乐的美,启迪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审美意识与情趣,增长智慧的目的。
1.帮助孩子发现音乐美
音乐的意境体现着音乐的力量。音乐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致的内心情感,而这些朦胧与多义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此外,音乐特有的形式还显示着一种理性的力量。这种特点与深刻的情感内容相结合,使得音乐具有深沉的哲理性。
二年级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欣赏曲《龟兔赛跑》,曲子很长。然而,这首乐曲巧妙的穿插了一些生动风趣的旁白讲解这首音乐童话故事。学生边听故事边欣赏音乐,他们对于这种形式非常乐于接受。很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得十分活跃,一会儿学龟爬,一会儿学兔跳,长长的曲子,学生没有丝毫的厌倦情绪。我曾别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乐曲中的旁白剪切掉,学生欣赏时,我也不加任何语言提示。刚开始时,学生们还较为认真的听音乐,过了一会儿,有些学生开始坐不住了,到最后,课堂上到处是乱哄哄的说话声,已经没有学生认真地欣赏音乐了。五年级的学生在欣赏乐曲《彼得与狼》时,我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学生照样出现了类似的反应。由此可见,生动有趣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感受音乐的美,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2.启迪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对词义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增加歌曲本身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使歌曲更具美感。
一年级音乐教材《谁唱歌》中有一首发声练习曲《我的小鸡》,目的是通过模仿小鸡的叫声,练习唱好i母音。要求学生做到唱“叽”时,声音竖起来、下巴放松,微笑着唱出,避免发出扁而挤的声音,声音控制在mp的力度上。
一年级的孩子若同时达到这几种教学要求,实在显得有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鸡吗?(学生们面露喜色,愉快地点头)那么好,你们捧着它,别摔着它。(学生们表现得小心翼翼),现在,眼睛看着它,我想知道谁真心喜欢它。(学生眼睛瞪着小鸡)它可不喜欢绷着脸的小孩,笑着点。(学生们把嘴角使劲地向上提着)好啦,现在我们用柔和的声音给小鸡唱一首歌……”。结果,学生演唱歌曲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声音动听极了。
3.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一定特性的音响作为基本材料的。音乐的音响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四种特性。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唱、动、奏、写等内容自始至终离不开音乐的四种性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必须先解决好又难记忆又难理解的读谱知识,它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诸如音符的长短名称、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在学习时,学生们总是提不起兴趣来。如果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时,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那么就可以使之变得妙趣横生。
风趣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解释得具体、形象、深刻,的确有变呆板为神奇的力量。
二、实现心灵陶冶,完善健康人格
风趣的语言可以让音乐课“活”起来,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着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在美的滋润下,陶冶心灵,健全人格。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并不都是生活中充满阳光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生活在不快乐的单亲家庭中、有的是被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称为落后生的、也有些是有智力障碍的……几乎每个班中都有一些性格缺陷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或抑郁、或寡言、或脆弱、或古怪……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地使用风趣诙谐的语言感染他们,使孩子产生愉快的心理状态,加之音乐课的情感熏陶。长此以往,定能帮助他们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情,完善他们健康的人格。
使不快乐的孩子逐渐快乐起来、使快乐的孩子更加快乐,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快乐中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新修订的音乐教学大纲也是这样倡导我们的:“一种成功的音乐教育将使学生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三、体现教育民主,达到师生平等
记得一位在上音乐教学公开课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表演“大筒舞蹈”前,她的学生们还沉浸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围在大筒周围,继续研究这个让他们感到魔力无穷的神秘大筒。这时,课堂上显得有些混乱。教师没有用生硬的语言命令学生回到座位上,而是,指了指她身旁的大筒,对学生说:“我看谁坐得最像筒?”话音未落,学生们争先跑回自己的位置,立刻坐得比筒还直。
风趣的语言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显得委婉含蓄,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学生在唱歌时,很多孩子含胸驼背,姿势很不好看。这时,我随意地问了句:“你们看见过大虾吗?互相看看,咱们班就有。”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唱歌的姿势很像弯曲的大虾,马上自觉地挺直了身体。
还有一次,我在指导合唱队训练时,对合唱队员说:“你们唱歌时怎么没有表情?”一位学生顽皮地反问我:“老师,什么是表情?”我巧妙地回了他一句:“喜怒哀乐愁在脸上的变化就是表情啊!就连立在田里的稻草人都能做出(本义是制作出)愤怒的表情,这样一来,吓跑了偷吃粮食的鸟!”寥寥数语,就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表情以及表情在演唱歌曲时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高高在上、威严可敬的。风趣的语言,缩短了师生感情上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能够体现师生平等的教学原则。
实践证明,风趣的语言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灵活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