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谈话: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点击出示信息。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米粉重多少千克?
谈话:这只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呢?我们借助天平来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1.认识天平
课件出示天平
谈话: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架天平,熟悉吗?
提问:怎样放砝码天平会保持平衡呢?
预设:左右两边放的质量相等。
追问: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天平左边放1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1个100克的砝码,看天平怎样了?(课件演示)
预设:不平衡
2.认识等式
(1)操作
谈话:要想天平平衡,应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放入50克砝码,使天平平衡。
(2)引导学生表示两边关系。
谈话:对,平衡了。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左右两边的关系吗?
(3)揭示概念。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对,天平的左边是50+50,右边是100。天平是平衡的,说明左右两边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连起来。
强调:同学们,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板贴:等式
(4)随机巩固。
提问:继续看天平。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放砝码天平也会平衡呢?
指名回答。
提问: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谈话:还可以怎样放?你能直接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展示。
谈话:谁来说一说?
提问: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提问:还有吗?你说。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能找得完吗?
小结:看来,等式有无数个。
板书:……
(5)认识不等式
谈话:继续看大屏幕。我们把天平这边的砝码换成熊猫吃的米粉。看,天平怎样了?
提问:那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此时天平两边的关系吗?
预设: 20+x<100
提问: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天平的左边是20+x,右边是100克,天平不平衡,右边重,所以用20+x<100
来表示。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0+x<100
谈话:看来,100克重了。我们换50克的试试吧?
学生操作,教师提问:现在呢?还是不平衡。怎样表示呢?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20+x>50。
提问:20+x<100,20+x>50是等式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因为左右两边不相等。
小结:像这样的式子叫不等式。
(6)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左右关系。
提问:50克又轻了。怎么办?
引导学生再在右边加入20克。
提问:看,天平现在怎样了?怎样表示两边的关系?
预设:20+x=70
提问:20+x=70是等式吗?为什么?
预设:是,因为左右两边相等。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等式和我们前边认识的这些等式有什么不同?(把它和前面的两个等式放在一起)
预设:这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小结:对,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板贴:含有未知数。
谈话:现在你知道熊猫一次需要喂多少米粉了吧?
预设:50克
3.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继续看大屏幕 。

课件出示:
提问:你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x=500 3x+10=100
【设计意图:师生在共同的操作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的理解天平左右两边质量相等,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平衡了,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天平的平衡情况。使得学生体验到具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抽象的符号化的式子表示,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分类。
(1)提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式子,根据它们的特点,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有答案了吗?先自己在练习本上分一分,然后把你的分法和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
(2)学生交流分法,教师巡视,收集分法。
(3)组间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分法和想法分享给大家?
预设:不等式一类,等式一类
学生一边说教师配合分。
谈话:谁也是这样分的?
小结:按照是不是等式这个标准可以将这些式子分成两类。
提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预设:不含未知数的式子一类,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一类
提问:谁也是这样分的?
小结:按照是否含有未知数也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
谈话:同学们看,这位同学把它们分成了三类。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预设:不等式一类,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类。
提问:同学们,你听明白他是怎么分的了吗?
指名再说一说。
小结:这位同学在分类的时候不但考虑到了是不是等式,还考虑到了是否含有未知数,把它们分成了三类。
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种分法,想一想,这些式子,你能再分一分吗?
预设:没有未知数的式子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一类,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一类
小结:两种分类标准都考虑到的话,也把这些式子分成了三类。
2.揭示概念。
谈话:同学们,我们来看这一类式子。你能再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含有未知数,还是个等式。
小结:这一类式子我们把它们叫方程。
追问:什么叫方程?
学生回答。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4.谈话:同学们,这几个方程我们是借助这样三架天平写出来的。
课件出示:
谈话:现在你能想象出一架左右两边放有物体的平衡的天平吗?你能用一个方程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方程后,小组交流。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程也有无数个。
5.随机巩固:
提问:20+x<100,20+x>50是方程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因为它们不是等式。
小结:方程不仅含有未知数,而且必须是个等式。
5.探究关系
①独立思考。
谈话:看来方程和等式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借助黑板上的这些式子来研究研究吧。
请一位同学将黑板上的等式圈出来,再将方程圈出来。
提问:观察,想一想,等式和方程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回答: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等式里面包含着方程。
④教师小结。
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撤掉板贴。
小结:同学们,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种关系其实就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圈来表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亲自经历对式子的分类过程,而分类的过程,是让学生找出式子共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也是感悟和辨析的过程,更是理解和抽象概念的过程。学生在经历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在黑板上圈出等式和方程这一活动,为学生理解等式和方程的关系提供直观的素材,分析关系也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沟通概念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同时渗透了集合思想。】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这些式子中,哪些是方程?
15+5=20( ) 2x+3﹥10 ( ) 24+6y=160 3x+5y=160( )
2.列方程。


3.想一想,填一填。
谈话:看天平写方程大家都会了。那没有天平了,你还会写方程吗?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没有天平了,我们是怎样写方程的?
小结: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根据这个相等的关系,列出方程。
4.看图列方程。
【设计意图:从用方程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相等关系,到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是学生思维的一个跨越。练习的设计层次性强,由易至难,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由等量关系到方程的思维方式,完善了方程这一数学模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应用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1.我认识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
2.我知道了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3.今天学的很高兴。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