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与学策略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是在数学学科特点基础上形成的。我实践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互动式教与学策略
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互动等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师生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可以是答问式对话,让学生提问教师来回答;还可以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对话中,教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为例,在本课中,初次认识东北面时,教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教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在正北面吗?在正东面吗?(不是)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位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并不能正确使用,我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简单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 “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这样的方位就称为“东北面”。这就不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地安排他们互相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教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物让学生说出方位,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环境的互动:本节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在教室的南面墙壁上挂了中国结,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让学生说说教室的各个方位有什么东西。与环境互动的活动,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
二、合作式教与学策略
合作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下面以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为例说明合作教学策略的使用。
编制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桌两人成一小组,可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可根据特殊的合作内容组成特别的学习小组。
师:这个实验我们全班一起做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分小组做。
师:那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分别要做什么。
生1:实验要一个人负责滚,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观察看量得是否准确,还要有人记录。
师:一个人测量行吗?
生2:不行,要两个人。
师:这个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一些器材,因此还要安排同学负责有关器材的事情。
这样的分工明确,学生到操场后,就很快进入实验环节,实验进行得很顺利。
合作讨论实践方案。如在本课中,在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先在小组内思考,实验可怎样操作,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讨论实验的注意点。
师:你们认为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斜坡)
生1:小棒的两头要一样重,这样才能滚得直。
生2:滚的时候不能推,要让小棒自然地往下滚。
生3:不能有人站在前面,不能挡着小棒滚。
生4:滚的时候要放在同一位置上。
师:为了使滚的时候从同一高度滚下来,我们可以从哪里往下滚?
生:从顶部。
师:我们可以从顶部,也可以从同一指定高度往下滚,我们统一从所画的这一条线开始滚。
生:斜坡不能随随便便地移动,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
师:只测一次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测几次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前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实验的操作活动就能顺利开展了。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学生根据方案开始活动,教师相机进行观察与调整,适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变监管者为引导参与者,积极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合作成功。
三、参与式教与学策略
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下面以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说明参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全员参与。问题的提出、实践的操作、结论的生成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全员参与的活动,可以是个体独立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共同参与。“找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思考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在此基础上,关于彩灯、彩旗的问题都让学生先尝试练习,再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主动参与。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与参与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要给予表扬。如“找规律”的教学中,当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请这个学生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接受其他同学关于这种解法的提问。学生对这种生生对话很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你的算式中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算下来的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你怎样说明第15盆花就是红花?”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对这个算式的理解。主动提问,是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结果。
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学生参与的要求和程度应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解决彩灯的规律问题时,教师提出你可以用你刚才的方法,也可以用刚才其他同学的法,如果你会几种方法,可以都试一试。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而且易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四、探究式教与学策略
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让学生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拼一拼围一围。看看怎样的三条边才能围城一个三角形。对比不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数据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发现结果,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投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五、启发式教与学策略
如今,启发式的教学策略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策略核心所在。,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数,末位与十位对齐"的结论。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一、复习:笔算,67×8, 二、试算:67×28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 )=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六、教学评价策略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如我在教学“认识平均分”一课时,每个学生拿出6个圆片。我说:“把6个圆片分成两堆,请同学们自己来分一分吧。”我在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把6个圆片分成1和5、2和4、3和3。在汇报时我直接就让分成3和3的学生汇报,并进行了表扬,直接说这就是平均分。当我看到那些不是平均分得学生的时,他们一脸的茫然,我心里一丝的后悔。过早的进行评价扼杀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不是很深刻。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让学生把不同的分法都进行了汇报,从这些汇报中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寻找选择平均分得结果那些没有平均分的学生也很自然的接受了。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七、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