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生本德育-太平>家校互动-太平路>正文

生本德育

让孩子多玩玩

发表时间:2015-11-02阅读次数:547
 

        

让孩子多玩玩

  一年级三班黄庚爸爸黄迎周

        家有学童,不满黄口,顽性恶劣,今年垂髫入第。因平素管教不及,为怕其在校行为不端,惹事生乱,两个多月来,闲工不出,同食共眠,昼叮夜嘱。余暇我则广猎育儿宝典,抽绎精髓,归来纳去,总为一点,那就是助豚儿养成好习惯!并尽快付诸实施。

开学首日,其所在小学家长课堂上,发现老师所讲观点跟俺神一样,不谋而合,顿感欣喜无比。很快,一篇论及该校大力推行六好习惯意识的文章见诸报端,即“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道德习惯、思维习惯”,旋即被网站风样般转载,好评如潮。最近全国又发生了不少小学基础教育的创新举动。影响颇大的是聊城市一实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书法、英语、朗读、国学课,唯独少了数学课,引起了大家对教育初始的关注和期盼。褒贬不一,言辞犀利,看网友吐的带血口水,方知太平路小学一年级新生“宁肯减课时,也要养习惯”的实践,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绝非领导的脑瓜神光一闪,若没有扎实的教育理论依据打底,很难推行,至少不被理解。联想日前习总书记在世界民主政治的发明国、具有“金牌教育方式”、“精英教育的摇篮”殊荣之称的英国,谈及红遍网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时,发出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的感叹,更是掀起了国人心底久蕴未发的基础教育讨论热潮。

很多家长都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好,能让孩子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较同龄人拥有更多的技能,是大快家长朵颐的事情。这种朵颐付出的代价就是让孩子夜以继日地学习,栉风沐雨地学习,越俎代庖地学习,孩子累,家长倦,最后,就是我们的孩子不知是够强还是够呛?!

无论中外教育的对比,还是国人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尽管观点各异,意见相左,但出发点还应从教育的本质开始,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评价教育或者教育载体学校的好坏,主要看能否有能力来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天性,发现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先进合理的教育理念当是飘凝在该所学校上空最绚丽的理念之花,铸刻之魂。好学校可以说是一种良好思维和存在的方式,会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察方法,善思利辩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协作的合作意识来影响学子。抛开孩子自身实际、地域区别、国情差异,盲目地点燃舆论,开展所谓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和教育方式孰优孰劣的争论都是徒劳无益。

现在看起来,习大大“让孩子多玩一玩”的说法,更多意义是要求教育应基于尊重孩子的天性上来理解,我更愿意接受把学童看做是一粒种子,一粒营养饱满,内部结构合理完整的好种子的观点。而不是在其尚未发育之时,就揠苗助长,以偏纠正,过早地衰退了本该生机勃勃的小苗苗。

道理好像马路边的交通标识,人人都熟悉,但总有人想走捷径。同样,我们的家长也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却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争强好胜的个人心态,外部错杂因素的催动,扭曲了正确的教育观,总想龙凤早日呈祥。给自己施压,转移压力,推及及子,爱慕虚荣,累及学娃。也许,此时的小学和大学一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思维的选择,把“养习惯”看的比“学知识”更重要,方不舍本逐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