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节课中的几个片段来谈谈的合作学习策略。“蚂蚁”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蚂蚁对孩子们来说,太熟悉了。本课教学内容就是随着学生观察蚂蚁身体的结构展开。
片段一:(前检的巧妙设置)
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印象中的蚂蚁。虽然孩子很熟悉,但是并不能准确的画出它的特征。通过交流观察大家画的蚂蚁提出一个问题:小蚂蚁是不是与大家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足和节?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达到了前检的目的。
片段二:(合作探究)
观察蚂蚁是本节课的重点,小组合作前的细致、正确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分了这几个层次。
①明确观察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要清楚的观察蚂蚁的外表特征有一定的难度,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怎样观察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这部分我给了学生很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开阔思维。可以说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这是我们没想到的。通过讨论,学生想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办法: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生:放在浮在水面上的玻璃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生:放在玻璃瓶里观察。
生: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让学生充分动脑讨论交流后,拿出观察学具:昆虫观察盒。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何使用,这样的讨论就变得有了实效。
②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组内讨论出具体的分工。如……
③观察前的具体指导
在学生交流补充的基础上,整理出观察的注意事项,让小组的观察有针对性、目的性。这是跟学生一起整理出的注意事项: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注意保护好小蚂蚁
(5)及时填写记录表
④小组合作完成观察任务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带着孩子来到了操场的一角,在前期这么充分的准备下,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观察空间。如我们的预料,学生们异常兴奋,小组间的分工明确,观察有效。每个组都在认真的看着、说着、记录着。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⑤汇报、展示成果。
在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