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微课研究的方向
1.单幅图微课
人物相对集中的单幅图,它呈现的只是故事的一个场面,展示的是“一瞬间”的情景。看单幅图小技巧:先看全图,再看人物,后看景物,回看全图。也就是先整体看图,再看看图上有什么人或动物?接着看看人或动物处于什么环境中?然后通过人物或景物来判断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回过头来看全图。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想原因,看结果,将画面外可能发生的情节补充进来,这样就能使画面的意思更丰富。
人物相对较多的单幅图,看图时可以用“先主后次、先近后远、先中间后两边”的办法来观察图中人物。
2.多幅图微课(空格不规范)
首先要连起来看图,对画面上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一幅一幅地仔细地看,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逐幅看完后,再连贯起来重看一遍,让故事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最后试着说一说,注意图与图之间要说得连贯。
(1)仔细观察,理解图意。联系作文的题目,仔细观察画面。
(2)逐幅看图,给每幅图配上二三句话。这四幅图基本上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较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只要结合题目,弄清每幅图的意思,按着图的次序,把主要内容写具体就行了。
(3)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自然过渡。我们根据提示把这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图与图之间要说得连贯。我们可以用上一些过渡句,让故事变得连贯。
3.学会观察
(1)有序地观察。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常用的观察顺序: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以学习用品为例,不同的学习用品形状、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从哪几个方面观察也各不相同。例如,观察文具盒,可以观察它的外形和构造。外形包括文具盒的外部形状、制作材料、大小尺寸、颜色图案等;结构指文具盒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盒底、盒盖、盒子里面分隔的层格和插袋。
(2)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写玩具或水果等静物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用嘴尝,来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气味和口感等特点。观察玩具时,有的玩具可能由几个部分构成,对这几个部分要分别观察。有的玩具身体或是软的、或是带有绒毛,那就可以通过触摸把这种感觉如实地表现出来。观察水果时,可以看水果大小,如西瓜大大的,像个威武的大将军;草莓小小的,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可以看水果颜色,如哈密瓜的皮黄澄澄的,布满了碧绿色的花纹,远看像有了皱纹是的……可以看水果形状,心形的草莓、圆圆的橘子……
4.人物动作描写
怎样写好人物动作,再现当时的情景呢?
(1)有顺序观察人物的动作。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要仔细观察,看看他们分别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分别有哪一系列动作。在脑子里把他们做的过程放电影一样放几遍。
(2)准确运用动词进行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如:表示拿一样东西的动作的词就有“拿”、“提”、“拎”、“推”等等。运用什么词语最能表达意思呢?那就要看文章的具体环境了。因此,在描写人物动作时,要精选动词,用恰当的词语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活动过程,把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
(3)恰当运用连接词。做的经过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最多,需要学生分几步把它写具体。为了将重点部分写清楚,我们需要用上
表示动作先后的细雨,并注意句与句之间、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纤细。表示动作先后顺序的连接词:先、然后、接着、又、再、其次、随后、最后等,掌握了运用这些连接词的本领,说话、写作文就会更加条理。
(4)心理活动描写与动作描写紧密结合。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的表现呀,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巧妙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一位同学写《摸物游戏》时写了“王明急着把东西拿了出来,一看,果然是塑料青蛙,得意极了”,简短的一句话中有动作描写,有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王明想知道自己猜对了没有,所以拿东西的动作很快,也写出了猜对后的得意心情。
5.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身材(高矮胖瘦)、衣着打扮、表情(喜怒哀乐)等。认得(应该删除)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让读者有如见其人之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因此,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描写好人物外貌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仔细观察,发现人物的外貌特点,写出个性。要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看看这个人物和其他人有什么区别。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后再对人物进行刻画。
(2)外貌描写要“准”。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仔细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把人物的形象准确地描写出来。精心选择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外貌包括的方面虽然很多,但我们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抓住有特点的方面写。有时候,为了某种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写的重头戏放在人物的某个部位上。
(3)外貌描写要“生动”。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写作手法,在描写中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例如,妙用修辞(比喻、夸张、排比、引用等)、巧用手法(侧面烘托、前后对比、环境渲染)。
(4)外貌描写要“按顺序”。可以先从整体上描写人物的身材,然后,再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局部描写。千万不要“跳格写”,如:有的同学写完人物的额头,又跳着写到人物的嘴,然后又写人物的眉眼。这样会让人觉得顺序混乱,条理不清楚。
6.人物对话描写
“言为心声”,写好对话,不但可以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而且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次习作我们就来进行人物对话的练习。
(1)要交待清楚人物是“怎样说”的。 所谓“怎样说”,就是指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等。不要总是“我说”、“小明说”、“张军说”,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一个人说话时,总会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可以增强对话的表达效果。例如: 我扯着衣角,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我忘记把作业本带到学校里来了。” 这句人物语言中的“扯着衣角”、“低着头”、“小声”就是属于人物语言中的“怎样说”, 这些词语与人物语言相得益彰,透过这些词语,一个“忘记带作业本的紧张学生的形象”就活生生地立在了我们的眼前。
(2)适当地变换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如:回答、询问、劝阻、质问、唠叨、嘀咕、嘟囔、吼等,避免语言的单一重复。
(3)注意变换提示语的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提示语在前,引语在后,引语之前用冒号;引语在前,提示语在后,提示语后面用句号;提示语在两个引语中间,提示语后面用逗号。一般地说,当一个人说一段较长的话需要思考停顿时,我们常常把提示语放在人物语言的中间;只有引语,没有提示语。当两个人直接对话,或是三五个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时,可以不用提示语,只要读者能看明白就行。这样写,可以使人物的对话更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