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案例
除加(减)两步混合运算 张丽慧
一、知识内容:
本课是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是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
二、具体措施(详细教学设计片段):
活动:去花店给妈妈买花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小红妈妈的生日,小红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为妈妈买鲜花。但是遇到了几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出示课件)
谈话:这么多花,该买哪一种呢?(便宜的,妈妈喜欢的)
追问:让我们来算算,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谈话:妈妈最喜欢百合花,小红最后决定买一枝百合花和一枝比较便宜的菊花,快帮小红算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小结:同学们真棒,用我们刚学的混合运算帮小红买到了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三、目标关注点(双基、过程、情感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掌握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三、生活化素材分析:
学生在观察了信息窗2后,初步了解了除加(减)的算理和运算顺序,通过去花店给妈妈购买鲜花这一情景的设置,既巩固了这一知识,又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配套素材:课件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我以生活为载体,巧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本案例以“去花店给妈妈买花”为起因,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教学和生活是联系的,使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
总之,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