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堑变通途》
鲁美版《品德与社会》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一、【活动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感受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行为与习惯:了解当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知道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知识与技能:能够了解我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发展状况。
(四)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究。
二、【课前准备】
1.准备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相关资料,了解和感受家乡交通的日新月异。
2.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交通的昨天、今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初次和大家见面,老师还特地带来了几张旅游时的照片,一起来看看。
2.同学们都去过哪儿?怎么去的?
3.揭示课题:天堑变通途(板贴)。
(二)初步感知
1.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认识、感知“天堑”。
2.认识以前的一些交通工具,引导学生想象“在以前,我国的交通状况会是怎样的?”
3.以长江为例,感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意义。
A.1957年,长江上的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诵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节选);
C.通过资料卡,了解现在长江上大桥的建设情况。
D.小结:从此,天堑变通途(变换课题中“天堑”和“通途”的位置)
(三)感受变化
1.变化之一——多
(1)了解家乡青岛的交通情况,一起走进“开心辞典”(出示课件)
◆青岛市区合计有多少条公交线路?
◆青岛铁路每天进出多少车次?
◆青岛流亭机场每周有多少架次的航班?
◆青岛港每年吞吐量是多少吨?
(2)小结,板书。 (板书:多)
(出示课件)放眼全国,了解与新中国刚成立时相比,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航通航里程的变化。
2.变化之二——快
(1)小游戏: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
(2)列表:通过蒸汽式火车、和谐动车、飞机三种交通工具到达北京的时间对比,感受变化之快。 (板书:快)
(3)对比日本新干线与中国自己生产的和谐号动车的最高时速,进一步感受变化之快。。
(4)节省了时间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5)引入故事: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那时候唐僧去西天取经,路途遥远,据说有十万八千里,当年唐僧靠步行去西天取经,整整花了17年的时间。猜猜如果唐僧坐飞机去,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3.变化之三——新
(1)播放视频《天路》,了解青藏铁路建设的几个世界之最,感受变化之“新”。 ( 板书:新)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建设情况。
(3)小结:除了这些,咱们中国还有更多了不起的交通变化,比如上海开通的磁悬浮列车,还有在刚刚闭幕的世博会上展示的概念交通工具等(出示多媒体课件)。老师期待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早日建成通车,这样同学们到老师所在的学校来玩或者我来看大家就更加方便快捷啦。
(四)拓展延伸
1.交通线路多了,交通工具快捷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2.总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线,就像人的血管一样,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当然,这些伟大的工程也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汗水和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中国人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3.《新愚公移山》
以《愚公移山》为背景,倡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来一个《新愚公移山》,看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板书设计】
多
天堑 快 通途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