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雨中》教学评价

发表时间:2015-11-23阅读次数:734
 

潘霞老师执教的《雨中》一课,突出了音乐学科的“听觉”艺术,改变了传承式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体验,呈现出两大特点:

1、     层层铺垫创设情境化教学

本课完全以情境为核心,从教学手段,教学设问,教学语言等方面将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贯穿,使教学有清晰的思路和主线。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课,潘老师紧紧围绕核心目标展开设计,教学中的一切手段既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关注音乐),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心理(关注学生)。如:休止符的处理,教师将其情境化,比拟成雨中校园路上的大小水坑,加上不同动作的辅助,从听、做、唱层层深入,便将问题迎刃而解了。再如:一节课,从歌曲旋律听辨入手,以风雨声贯穿,渗透了演唱方法,再进入雨中校园------。一系列活动,将“双基”教学贯穿于实践活动内,不仅避免了双基的孤立训练,专业化处理,而且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歌曲难点,获取了该学段应掌握的知识与方法。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互动形式的关键环节,问题的设置能够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目标意识,反映出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对音乐要素的挖掘,更能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关注的程度和教学机智。本课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得用心、问得及时、问得巧妙、问得有效。如:在初听全曲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到底这一幅幅场景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歌曲吧!”在以图谱作辅助分辨旋律高低时,提问:“小雨滴落在高低不同的地方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不信,你们听。”在处理聆听休止符时,提出:“现在请你仔细听、认真看,老师分别用了哪2个动作来表示这些大小水坑,待会请同学们来模仿。” 在处理第二乐段时,问:“老师唱得这一部分中,哪一句歌词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系列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耳动、手动、嘴动、思维也动了起来。以“沉静的听、艺术的听、有目的的听、创造性的听”等方法聆听音乐课上所有的声音,达到“此听非彼听”的目的,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在40分钟内有了质的变化和提高。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组织教学独特的方式方法,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技巧,更是教学策略不容忽视的环节。本课中,潘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炼,注重了承上启下,使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从内容来看她的教学语言具有明确的学科专业性,如:在解决演唱力度时,“听老师读书的力度有什么变化?”从教学的对象来看具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如:现在让我们放慢脚步,跟随合唱团的同学一起走进雨中。” “现在请你们跟随动听的伴奏音乐独自走进雨中。有没有信心? 从方法来看则具有丰富的启发性,如:在学唱环节,教师说:“现在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走进雨中的校园。老师走在前---(唱)雨打着小伞,你们跟在后--(唱)嘀哒嘀哒,明白了吗?” 。另外,作为音乐教师的肢体语言更是非常重要,潘老师的表情、眼神、手势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比如在解决第一乐段的音准问题时,潘老师运用高低不同的手势来表现音高,并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将音高的变化比拟成雨滴的滴落位置,以听觉和肢体的视觉结合,辅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音准问题,为快捷、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情感与能力目标有机结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离开情感的体验与感知,也就不是音乐了,但同时不能忽视音乐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能力,而本课教学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同时巧妙的渗透了情感目标“雨下的很大,可是同学们有没有受影响啊?大家依然在教室里怎么样?”教师教学中引导了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作了整体把握。再如:歌曲两个乐段旋律的对比、休止符的感受、歌曲跳跃的演唱方法以及第二乐段演唱力度的感受与表现等。这些能力目标的达成,完全打破了原有学唱模式,以情感与能力目标的整体架构,为学生揭示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让学生领会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走进音乐。

另外,歌曲教学的最佳境界不是唱会而是“唱美”。本节课学生对于歌曲的“唱美”境界决不象以往的课那样,在最后一个环节,靠教师表面地强调来完成,而是通过前面一系列带有音乐要素体验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逐步感受、感悟,达到一种自主表现的效果。审美和双基的有机结合,不仅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点,也让学生明确了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的关系,同时学会聆听、学会体验、提升了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