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授《植物的种子》一课时,全班分成十六个小组,同学们热情高涨的在探究着手中的稻谷:你用放大镜观察稻谷外部的形态,我用手剥去了稻谷表面的壳,接着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个个如同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老师,我们发现了稻谷的壳剥掉以后,有一层粉……”
“我发现了我剥的稻谷缺了一个角……”
“壳剥去后的大米颜色是黄的,而这个缺角的地方是白的……”
……
问题越来越多,描述得也越来越细致,我的心也越来越高兴。突然在教室的投影幕布上出现了一粒大米粒,学生们在一片惊喜之中安静了下来。
“怎么这粒大米残疾了?”学生们被我问的话笑上了,接着我让一位学生在投影上剥去这粒稻谷的壳……。学生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孩子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展研究解剖,他们又发现了“秘密”。让学生来画一下剥去外壳的大米,发现缺了一个角,这就是“胚芽”。让学生将黄色的米粒再次加工,剥去表面的“粉”,这就是“糠”。
案例分析:
学生亲历观察了大米的表面,但毕竟,孩子们单独的认识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去深入挖掘稻谷的“秘密”,如案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去实践、去探究、发现科学的秘密。再加上小组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让同学们体验了科学家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发挥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来共同完成研究任务。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在教室里进行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实验,让同学们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很微弱的,只有在集体中相互协作中,才能获得成功。他们不仅是在学习知识,而且也是进行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学课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努力让学生尝试探究成功的喜悦。那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探究,最终获取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进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探究兴趣持续下去,而且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更能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