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式批注:即写下自己在阅读时的疑问学生在读书时,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点和困惑,写下这些疑点和困惑,便于在课堂中探讨,研究和解决。如《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就对(小彼得写给妈妈的账单是60芬尼,而妈妈写给小彼得的账单是0芬尼)两份账单产生了困惑。学生在文本旁作了批注:难道妈妈十年含辛茹苦的付出,只是0芬尼吗?妈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小彼得呢?这是一份值多少钱的账单呢?轮椅上的霍金第六段:文中的一句话是我们产生了疑问:那多半不是真的,货紧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霍金为什么不愿被打扰,他已经举世闻名了?面对人们的顶礼膜拜,他为何不去享受呢?为什么这段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而不是文章的结尾?作者是为了体现霍金是物理天才,还是霍金的那种求索科学的精神和他不放弃的人格力量呢?我在思考着……
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学生可以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这些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例如在学完《船长》一文后学生写了这样的批注:哈尔威船长你如此冷静地与大副对话,处在这么危险的境地还冷静的组织船员你可以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为船员,为乘客着想。正如文章开头提到了,你把自己忘了。你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像一个伟大的丰碑,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你被黑暗吞没的形象,随着你那永垂不朽的精神一同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应该向你学习,向你临危不乱,向你忠于职守的品格学习。我们或许应该学会像你那样,运用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权利。
补充式批注: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文本往往会很艺术性地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维的空间,如文本常见的省略号,感叹号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落笔,这是批注的黄金之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式批注,代符号为文字,填补空白。例如:在学习《爱之链》最后一段后,学生完成的补充式批注:窗外依然寒风凛冽,路灯闪晃着微弱的光芒,雪花在空中飞舞着。劳累了一天的妻子收拾完桌子后来到了乔依的身边。橘黄色的台灯散发着微弱但温馨的光芒,飒飒的夜风淡淡地透过漏了个洞的窗户吹了进来,并没带来寒冷,而是人莫名感到了温暖。妻子笑着帮他盖上露出了一点的棉絮的棉被,伸出手关上了台灯,一夜好梦。
仿写式批注:我们的课文中,能提供学生仿写的范例很多。课文都是些名人名作,规范语言示范,但并不是所有的名篇佳作都是小学生仿写的范例。必须选择有价值,更接近学生生活,学生能理解的,这对于学生来讲,实际是一种特殊造句训练,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作文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学习完《我们爱你啊,中国》后学生可以学习句式进行练习。:我们爱你——诗仙李白的静夜思,诗圣杜甫的长恨歌,白居易的琵琶行,军师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爱你——万里长城的蜿蜒曲折,杭州西湖的水平如镜,蓬莱岛的风景优美,三亚日落的唯美如画。我们爱你——北京烤鸭的外焦里嫩,四川火锅的麻辣鲜香,酱猪蹄的软弹香腻,炸茄盒的口感香脆。
批判文本:在日常生活琐事中,过分纠缠细枝末节,固然大可不必,但如果在学习、工作、研究中能在“细节上寻找缺点”而“存心”引起争议,没有什么不好。因此,小学生可以对文本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对于学生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妨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六年级下学期的一中有关句子写生动的训练。原句是:啄木鸟伸出尖尖的嘴,把大树皮下的虫子啄了出来。书上改写的句子:啄木鸟一声用自己的“镊子”,把大树肚子里的虫子取了出来,大树开心地笑了。这个句式的修改,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似乎过于简单。学生在学习后,写下了这样的批注:啄木鸟用自己的“手术刀“,“哒哒哒”地撬开树皮,用“镊子”取出了害虫一仰头把虫子吞进了肚子里,大树轻松地笑了,风中留下了那“哗啦啦”的歌唱声。孩子们应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质疑过程中逐渐提高阅读能力。
批注式阅读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可以解决学生在批注过程中的偏激、片面、平淡、离奇、怪异等现象,展出来供大家引以为戒;精辟、独到、创新、全面、透彻的批注供大家借鉴和仿效。通过微课的方法指导同学们能及时反思自己批注的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批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