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吸纳和倾吐

发表时间:2016-05-12阅读次数:523
 

吸纳和倾吐

——观课报告

青岛太平路小学   闫龙

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首先,刘老师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外及多媒体资源,介绍德国秀美景色及作者,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具体教学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抓住文中那些精彩的画面,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总之,从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深刻地解读了教材,并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此也有一点小建议,我们常说:“文道统一”,但也知道“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文章的思想意义我们还是应当点到为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丽”、“梦”三处思想渗透稍嫌繁重。文贵留白,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前两处思想点点到为止,“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一句带给我们无限朦胧的美感,学生因为前面的学习并不难理解,分析透了倒没了美感,如同一个美人揭开了面纱倒没了那份神韵,所以我们让学生在美感中读出这句话的含义隽永就可以了。

语文教学无非两大终极目标——吸纳和倾吐。学习读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倾吐,也就是写作。那么具体到这一课上来看,我们应当学习作者的哪些表达方法呢?我认为除了一些遣词造句的精妙,还应有:1、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2、学习作者在小事中发现大境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些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