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有效的情境,渴望解决问题。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知过程,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易被学生认可、发现的规律,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才能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研究的兴趣,渴望解决问题,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我首先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动物图片,并告诉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动物濒临灭绝,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些朋友,好吗?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珍稀动物的知识,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你想怎样解这道题?结果有的学生就发现用以前的算术法解这样的题目,难度比较大。又有的同学提出可以换一种思维,从另外一种角度思考这道题。这样同学们就总结出了要用方程解决这道题。并根据信息窗中的信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让学生的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这样就顺利的实现了学生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通过这种教学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还让师生同时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留有探索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不惟书,不惟师,开发了“问题意识”,使“解决问题”有了坚实的基础,使“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
(2)重视合作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合作探究也是当前课改下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集体探究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在合作和交流中实现自我建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身与人交往、倾诉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问题解决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出示课题后,我就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了许多问题:(1)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2)为什么商不会变?(3)商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小组长记录下组员提出的问题,小组内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当交流到商不变所需要的条件时,有的小组又提出了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是不是不变?接着,我又进行了全班集体探究,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立即举例验证,否定了该小组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经过大量举例验证,确定了商不变所需要的条件,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肖伯纳有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甚至多种思想。” 因此,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愿学、乐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3)增强动手操作意识,善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心理学专家研究证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程度和学生能否正确理解乃至顺利解决问题密切相关。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长×宽,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边长×边长。接着我又趁机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去:现在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我们教室的面积,并且计算一下如果用正方形的瓷砖来装修地面,需要多少块瓷砖?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去,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