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在平日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发表时间:2016-05-16阅读次数:398
 

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数学理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并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简单说说在教学工作中从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感知数为何物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后,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此时学生能充分展开想象,联系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如:我家的电视有42个频道!”“我们班有38名同学我爷爷今年已经78岁了!”“我爸爸的手机号前两位是13,最后两位是62学生的回答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100以内的数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还可以表示编号。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会到了数的意义,在现实中获取了数感。

二、关注巧算,提升数感

例如:教学“9+2”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并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出计算方法:从2中拿出19凑成1010再加1就是11,学生复述时老师及时板书口算过程。这样经历了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的认识过程。然后,老师再让学生计算“9+6”,学生可能就会脱口而出,把6分成15,9+1=10,10+5=15分解、凑十的思想慢慢根植于学生的心田。通过不断练习、强化,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动手操作,培养数感

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之前,我让学生任意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告诉学生量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后,老师就能迅速、准确地说出另一角的度数,于是同学便积极动手,试试真假。正当学生急于求知之际,我便因势力导。此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