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小妙招

发表时间:2016-05-18阅读次数:450
 

关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小妙招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天津

一、学生教学生

从更多样的学生、更开放的课堂以及更长远的打算来看,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面对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师在教授的时候,难免出现会的不爱听、听的未必会、该听的没听进去的情况,这样无疑降低了教学效率,之后再“补课”,那么这样的“复习”学生学习兴趣必然已经降低了。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们不妨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模式来破解难题。

学生教学生,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优势明显:教师“置身事外”省时省力,当“老师”的学生自豪,当“学生”的学生新鲜;反过来说,也就是原来这项知识会的同学不会觉得厌倦了,而不会的也会因为是自己的同学上讲台积极主动地去听课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不过这个方式跟那首歌名一样,没那么简单。粗浅考虑和实践下,我觉得以下几方面是需要注意的:A.摸学情确定合适的“学生教师”人选。表达能力好、做事认真负责、已经基本掌握这一知识的学生无疑是首选。B.“学生教师”的“上岗培训”。这包括语速、教态、上课用语、课件制作(根据本校电视情况,课件字号不宜小于60)、互动提示等。可以试着提示学生们用这样的语言“请同学们看书上第×页第×自然段第×行”“请同学们跟我读”“还有哪位同学想要提问题”……C.注重从积极鼓励面进行评价反馈。D.“学生教师”授课后要及时查缺补漏、提炼总结。

这其实也是“生本课堂”提倡的一种教学策略,看到广州一些实验学校的研究成果,我也会继续尝试,探索出适合自己学情的、省时高效的模式,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指导——整合课程资源小妙招

“今天我们要回去搜集资料……”话音未落,班里孩子们就“啊”了一声,各种不情愿的表情出现在他们的脸上。如果还是新教师那会儿,我一定对他们的表现火冒三丈。不过带了这些年高年级的孩子,我很清楚他们只是在我面前比较放松,乐意把最真实的情绪表现给我。更何况作为班主任,我特别清楚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搜集资料”的作业,来自于各位老师各个学科各种主题。时间久了任务频密了,热情自然降低,积极性也削弱了。虽说搜集资料有多种形式,但最后他们可能还是选择上网搜索打印出一大叠资料来。毕竟这是最快完成作业的办法。

作为老师,我更喜欢做他们的协助者和大朋友,因此在布置任务之前,我就想到了他们完成任务的总量和问题解决的办法。所以也费了一番心思,到底怎样才能化繁为简,合并同类项呢?这一次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山美版品德与社会六上教材第8课《丰富多彩谈饮食》。搜集世界、民族和青岛的美食图片、故事、特点介绍等。虽说学生也可以去调查到很丰富的资料,但终归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仍然和学生们的生活有一段距离。正巧我们语文习作2和习作5当中都涉及到了青岛的特色美食,而且当时我们就是在每人制作一道美食的实践活动之后撰写的习作。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他们的习作就作为一项丰富的资料来交流呢?于是我平心静气地告诉学生们搜集资料也可以从自己以前写过的作业中寻找。并由此启发学生,想想还能怎样省力又高效地搜集资料?学生马上想到了当时搜集“神舟”十号的资料时,语文书上的《钱学森》一课就帮了忙;六上品社课的《春天的故事》《盛开的紫荆花》一课搜集资料时,五年级的课文《在大海中永生》恰是很好的素材,并且当时为语文课搜集的资料正好可以再次利用,我也趁机提到了“资料本的建立是一种好习惯”;展望下一阶段的学习,《重走丝绸之路》与当年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也有重叠之处,五年级时学习的品社课《从烽火狼烟到电子邮件》的调查资料可以再次利用到六上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大家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是呀,做事情要认真,但是更要讲究方法,不能因为学科众多事物庞杂就手忙脚乱、无法应付。而这次资料准备,相信因为出自于亲自动手,课堂交流时,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想关也关不上啊。

因此我们在品社课指导学生搜集资料时,也不妨启发学生,资料也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目的不也正是如此吗?只有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清脉络、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掌握和学会。

三、化解科技类课程难度的课堂小妙招——撰写视频解说词“我是航天解说员”

在教授山美版品德与社会六上教材第五课《神舟飞天》一课时,经过分管领导和组长的指导以及大家的共同研讨,我决定在这一课讲授时淡化原书上已经过时的神舟五号的相关内容,将学习研究重点改为上个学期大家刚刚观摩过的运载“太空课堂”的神舟十号,这样与学生的生活更贴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记得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二期中提到:生活化素材指的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引,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截取素材为课堂教学所用。生活化素材的教学选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其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化素材有利于建构“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使得其给予生活的经验得以发展和完备,从而很好地达成教学的“发展性目标”。

生活化素材有了,但是随之出现的是学生对于科技知识掌握并不是那么准确,对于神舟十号各项信息仅仅源于“听说”,这样的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震动,进而达成“为我们祖国取得的科技进步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激发爱国热情“的教学目标显然就是有难度的。

为了化解这一难题,我在第一课时为同学们播放了非常逼真精美的发射模拟视频,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分配小组调查资料,请同学们担任这一次神舟十号发射的小小解说员,配合视频在第二课时分“升空”“对接”“返回”三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来为同学们解说神舟十号的发射过程。

这样一来,搜集资料的目标准确了,知识内化的过程主动了,“学生教学生”的模式也让“教者”充满了学有所成的自豪感,“学者”得到了不同以往的新鲜感。太空知识高不可攀的印象被打破了,学生们也因此对国家的高精尖技术有了更加深入和直观的认识与了解。

生活化素材在选用上往往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性”是其重要的标准,也是其根本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时很难直接截取学生的生活。而需要对其加以“学科化”处理,以使其更好地为生活所用。

这一次将搜集资料和回报资料的过程转变为撰写解说词,就是我将生活化素材再次处理的一个小尝试,经过课堂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在今后这类型品社课程的教授中,不失为一个攻破难点的小妙招。

四、开设班级小“法庭”——品社课程活动开展小妙招

六上的品社课中有一课《小小法庭》,这是一个引导学生了解法律、懂得守法意义的课程。和其他建筑、美食、服饰等比起来,课程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真心有点远。对于知法守法以及用法律保护自己,学生们也是懵懵懂懂的。如果真的要求学生们去阅读相关法律文件,他们的兴味索然也是可以预料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准备在班里开设一个小“法庭”,用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

首先是“审判长”“书记员”“陪审员”的竞争上岗,这些可需要通过法律知识问答、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最后由全班投票产生。然后是班级案例的选取。“双方争执打架导致受伤”“说谎骗人导致浪费人力财力”“不经允许擅自拿对方财物”……我把班级中经常发生的“案子”都交给“审判长”们,由他们进行当庭评议,并作出及时评价。无比引导学生以各项法律为依据进行判断。

其实事情的是非曲直学生们都能够判断出来,只是随着他们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要逐渐形成一种公民意识。这一点是这个小妙招中想要渗透给孩子们的理念。毕竟先做好人,再做有用的人,一直是我们的教育宗旨啊。正如我在活动小结中所说的:“你们渐渐在长大,从儿童到少年,从懵懂到明理,终将成长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希望你们都能明白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做一名守法公民,做一名有道德的公民。”

  以上几个课堂小妙招是我在平日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来自于实践,回归到理论,总结出来希望对日后和他人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