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李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整节课能准确把握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老师把生活中的“鸡翅”、“果汁”、“月饼”、“蛋糕” 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作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二、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知识不能是被动地接收,必须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师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经历了分数的产生、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不同感观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所认识的分数,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李老师以1/2这一突破口展开教学。首先从创设一个分“鸡翅”、“果汁”的情景,激发学生分东西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想办法分月饼,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顺势导出要平均分,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样出现分数,体现了分数的实际需要性,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初步建立1/2的表象之后,李老师又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1/2,判断1/2等数学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反思刚才的活动过程,“图形、折法、大小都不同为何都能用1/2来表示”,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等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三、多向互动、精彩生成
从学生分鸡翅、饮料开始到折纸,表示出几分之一的分数;从用涂色表示分数到写分数等活动的安排,老师让学生有条理地感知,逐步抽象,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层次清楚,要点突出,真正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想,做中思考。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已知”,架设探究“未知”的桥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鼓励学生通过猜想,动手操作等多种策略去探究,去发现,使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巩固练习3中老师设计的“估一估:红色部分和黄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分数,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的乐趣。
四、注重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李老师充分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李老师这节课目标定位准确,紧紧地抓住目标,层层落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老师的教学充分的体现了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在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而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尊重。每个孩子不仅在课堂上享受到尊重带给自己的快乐,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学习成果,这一切的获得是来自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中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我能行”,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