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当那张口语交际的抽签条出现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时,我们级部每个人的心里都不约而同的颤抖了一下,口语交际课呀,实事求是的讲,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将它作为一个教研的关注点,而如今,它将成为我们这一学期主攻的研究对象,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终究有那么一天,我们需要将我们的思考成果呈献给大家,就如现在一般,心中倍感压力,压力来自于自己的懵懂,压力来自于研究的浅薄,但是有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清楚,那就是徒然的抱怨与发愁,又对现实有多少帮助呢?于是,我们选择在困惑中前行。
一、 在困惑中找寻研究点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口语交际课?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大家普遍认为:它是凭借听、说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的活动。它注重人际交流,培养应对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那么,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课,又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就如一个刚刚接触到教学的新教师,从读课标开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设置口语交际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有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待人处事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第三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了解了课标,我们的课堂又是一番怎样的状况呢?我们进行了真诚的对话,现实版的口语交际课一个个浮出水面,让我们有了“惨不忍睹”的感觉:
【现状一】无言的结局
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老师不舍得拿出专门课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不得不上的时候,口语交际课往往就变成了一道师生交流的问答题。你问我答中,学生在这种问答式的交流中很难激发兴趣,没有了兴趣,也便失去了说话的欲望。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简单的回答,但知识储备不足,无话可谈、无言可对,便将回答变得少之又少。
也有很多老师关注到了《课程标准》中对口语交际目标的提出和这一训练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益处,因此也开始舍得拿出课时来上口语交际课,但又出现了下面的这种现状:
【现状二】原地踏步走
既然要拿出时间来上,有的老师就认为口语交际课就是说话呗,给孩子一个话题,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一节口语交际课就让孩子围绕一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表达完了,也就下课了,老师再给出一个结论即可。
然而,这样一节课下来,我们会发现虽然孩子有了说话的时间,但仅仅是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那训练与提升又从哪里得来呢?如果我们给孩子做个检测,就不难发现,学生走进课堂之前是什么水平,那一节课下来之后还会是什么水平。
【现状三】绣花枕头
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多半是话题呈现,这些话题大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情景、有问题,也有老师多采用角色扮演式的采访、演讲。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嘻嘻哈哈,往往是为表现欲望和语言能力强的孩子锦上添花,却没有为表达困难或者性格胆怯的孩子雪中送炭。
我们真的困惑了,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如何借助“四段双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有所获得,有所尝试,有所提升呢?我们在困惑中找寻研究点。
将所有的困惑进行了排列筛选,找出了急需解决,离孩子发展区最近、最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乍看到这个目标,可能很多老师都觉得,这个目标太低,我们很多孩子都能达到,怎么参与讨论?怎么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如何界定呢?我们五年级的学生,越来越羞涩举手发言了,针对此目标围绕学生的现状产生和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展开了教研。实践证明,教研的力量是强大的,通过教研,我们清楚了五年级的学生不乐于参与讨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产生的原因如下:1、有可能是知识贮备不够;2、有可能是青春期到来,孩子们劣等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其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越来越自我,沉默。3、有可能是表达和与人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就是有待提高……正可谓“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我们层层梳理,明确了这些原因后,才开始着手备课,进入课堂。困惑,具有神奇的魔力。没有困惑,人就不会去思考。
于是,我们坚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我来汇报的是第二版块
二、亮光在困惑中闪现——重组合作组
我是级部第一个上四段双检教学模式之合作学习研究课。带着口语交际课的困惑还有同伴们的支持我上路了。这是我的口语交际课课堂流程:(课堂教学流程的PPT)
(预约纸PPT),在口语交际课中,我尝试将小组合作引入预习环节,由于口语交际课一周或两周一次,所以合作小组有充足的时间通过双休日进行预习,我在《七嘴八舌话环保》这节课中就将合作小组有目的的引入预习——利用双休日合作小组进行调研,共同完成预习纸。(点课件)
预习: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浮山环境状况的了解 |
游览浮山所看到的环保状况 |
和游人交流得到的关于浮山环保状况的信息 |
我(或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
|
|
|
|
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话题有足够的知识贮备,增加小组成员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分解“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难度。
在课堂中我重点通过(点课件)常态下的小组合作和(点课件)课堂学习生成后重组的小组合作来突破“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重难点。
常态的小组合作:在创境谈话环节进行常态的小组合作:“今天,我们也来过把瘾,模拟电视节目,以“七嘴八舌话环保”为话题做一期谈话节目,有兴趣吗?在进行这期谈话节目前,我们先来做一下准备,好吧。
(点课件)以小组为单位对大家的预习进行交流梳理筛选,完善观点。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力量帮助组员梳理思路,对已有的知识架构进行完善,树立“我也能说,我也能说清楚,我也能说好”的信心,完成预习与课堂的对接。从而达到了进步分解“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难度。这样的作法,对互通有无很有帮助,但是课堂上发现有的小组大家调查的侧重点不同,问题出现分散,对不能深入的问题,应该寻求老师的帮助,分解问题,降低难度,逐层分解。
接着,我进行了第二次创境:“本次谈话节日邀请了以下嘉宾,他们是环保局的局长和他的同事,浮山山脚下的商店老板和他的店员,城管部门的科长及部分城管员,浮山脚下小区的几位居民代表。”听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我的意图,我要给与学生们几个特定的身份,让他们重组合作小组,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能根据特定的身份,进行有效讨论。
“不拘一格显个性,万紫千红才是春”创设这个情境后,我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准备和兴趣,选择自己合适的角色,和志同道合的同学重组新的合作小组。虽然,一时间课堂显得有点乱,但是尊敬了孩子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兴趣,又有了共同的话题,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想说的欲望。其实,这也隐隐蕴含着竞争的意识。作为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小组,他们有更大范围内实现学生互动的团队优势。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知识有了更强大的贮备也有了释放的空间,由于年龄和成长带来的劣等感也会在团队合作中慢慢消失,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效果还是不错的。每一种身份的“合作小组”凑在一起,讨论着自己小组可能面临的其他人的提问有哪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回答什么内容才比较合适?“不能让人家问倒咱们”这是每个小组共同的信念。这样的讨论,让我们感到我们研究的步伐离突破这个“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难点越来越近。
当然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重组合作组后,学生们异常兴奋,我们知道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可以为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过度的兴奋会影响孩子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时我又针对每个合作组提出了新的话题要求,重新凝聚注意力,形成新的合作力量。
例如:针对“环保局”一组提出的话题:局长,往年每到春天,浮山总有许多人去踏青,但总有许多不自觉的人乱扔垃圾,随便抽烟,攀折树枝,今年春天又要来临,你们环保部门有什么措施吗?
针对这种现象,观众有什么提问和局长交流吗?
大家对局长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可以谈谈,也可以继续提出自己的疑问?
针对“商店老板一行”一组提出的话题:李老板,有居民反应你们商家有时为了搞促销,拿着高音喇叭做宣传,声音很大,影响居民休息。有时还让人在墙上张贴广告,污染了我们的城市建筑,有这种情况吗?
如果这处情况属实,城门部门要做何反应呢?
观众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和改进方法呢?
居民代表,做为同一小区的居民,你想对李老板说什么呢?
通过多个连贯的互动情境,形成多向交际路径,学生在多回合,多情境中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课后教研,大家普遍认为这个难点解决得非常到位,而且也发现可以不同的课程中应用。但也同时指出孩子说没有问题了,但是要达到“乐于参与,敢于发言”,如何让学生抓住讲述人的关键意思,有针对性的表达,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困惑,并不可怕,它反而是一种动力,激励着我们改变自我,完善课堂。带着这个困惑,我们在研讨的路上继续前行。
三、研究在困惑中延伸——
要达到“乐于参与,敢于发言”,那就要知道别人在说什么,我需要说什么才行。所以我这节课的目标就凝聚在认真倾听来保障学生的“乐于参与,敢于发言”
学会认真倾听,达到心灵互动。
在“口语交际”中,集中精力认真倾听是进行好交际的关键。倾听也要在互动中进行。
1、教师与学生间的“听”。教师要用优美的语言或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贴近学生实际,又可进行交际的情境之中,并要引导学生去如何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去倾听,听清进行交际的要求和交际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上《影视剧评说》这一口语交际中,一开始,我就播放五花八门、生动有趣的各种影视剧片花,就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老师趁势提问:“你喜欢看电视剧、电影吗?你为什么喜欢它?”(照片)这样,就把学生完全带入到了生活实际当中。在这种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学生在听中就会与老师产生互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题交际,才能自主地交际。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参与到交际中去,用心去倾听学生交际的全过程,并要随时给予引导和调控,只有用心去倾听,去判断才能真正和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使交际在轻松的气氛中有目标地进行。
2、学生和学生间的“听”。交际只有在双方互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教会学生认真倾听对方的交际内容,交际目的,才能使自己与之产生共鸣,交际起来才会灵活自如,就不会出现被动、尴尬、文不对题的现象。如果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不注意倾听对方的交际内容,就会出现交际是自己对自己,或者说交际就成了语文课堂中说话和回答问题。比如一位同学在交际中说:“这么丰富的影视剧,多吸引人呀!我最喜欢看《哪吒闹海》啦!你呢?”如果交际对方认真在倾听,就自然面然地会用:“我也喜欢看《哪吒闹海》,可我最喜欢看《我爱我家 》!”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交际,这样才是双向互动的交际。反之,就会出现:“我真喜欢看《哪吒闹海》,可我最喜欢看《我爱我家》”这就不是交际,而是说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话了。所以在言语交际时,一定要让学生懂得交际是双向互动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交际。
3、发挥辅学案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认真、耐心倾听的能力,我们组老师经过研究,决定在辅学案中增加相应的评价机制。如:学生当裁判,评价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评价,促使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也是认真倾听后的表现,小组成员也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学生还可以请老师给自己整一堂课听讲的评价。让谁参与自己听讲的评价,决定权在学生自己手中。评价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认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总之,口语交际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激荡,口语交际呼唤真实有效的课堂。要实现有效的互动,教师还必须加强互动中调控,创设互动机会,讲究民主,善于启发,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涌现生命力,交际才会高潮迭起,才会让生命在课堂中绽放。
研究真的是无尽头,看似简单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却很有研究头,我们就一个小点进行研究,梳理出了我们认为比较得意的几个策略,如刚才提到的黄俊荣老师的重组小组,提高合作的质量;柳馨老师的 ;还有郭亚平老师的组织学生的连串自评与互评,提高倾听的含金量;王云玲老师的组织学生制定主题交流的公约,然后进行交流等策略。
一路走来,感觉虽然艰辛但是充实;虽然多折但是愉悦。我们级部是老中青结合和睦相处的大家庭,虽然是我们几个在这里进行汇报,但是支持我们的力量来自坐在下面的王老师和郭老师。
今天的汇报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给我们的研究加上了一剂催进剂。当然,我们目前还有很多困惑:例如:如何将辅学案更有效的运用到口语交际课中;如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以四段双检模式更好的引领口语交际课……路很长,我们五年级语文组会在困惑中前行。我们坚信,面对困惑,迎头而上,努力思考,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