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在课堂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一、从学情出发,追寻生本之路
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篇教案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阅读经验的不同,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这些都会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预习单就可以帮助老师准确的把握学情,精心设计的预习单,可以从字词、课文内容、不懂的问题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课前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案。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出发,让学生每课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浅渐进顺学定教。
“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如教授《小露珠》一课,我发现学生在背诵课文的段落时有一定的难度,便不断的寻求方法,发现学生对图片记忆比较牢固,便设计了看图片背诵的模式。让孩子们看着逐渐变色的图片来记忆课文,学生不仅轻松的理清了句子的顺序还快速的记住了课文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生成因势利导,总结方法提升能力。
有人说:“学生是脚,老师是鞋。”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只有鞋子去适应脚的,没有脚来屈就鞋子。鞋子太大,脚就不容易走路;鞋子太紧,脚容易产生疼痛感,照样走不了路。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在教授状物类高效阅读这一课时,我注重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以生为本,激励探究发现,首先,通过做小游戏--给词语找朋友,请生发现展示的词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出写物的重要要素,借叙事类文章固定程序,请学生给状物类的文章设计一个固定阅读程序,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将状物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高了状物类文章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一课一得,有了方法的引领学生再来阅读变轻松自如了。
在教授《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从解词——理解课题意思——(抓住题目—人物再补充事情的起因),步步深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总结规律的同时学生又学会了一种新的概括方法。有了方法的引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这一难点得以突破。与此同时,我发现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很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对学生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如:通过比较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出强调问句这种方法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通过看图练句,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为写作做好铺垫。再如:“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与“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两句话的比较,问学生从含着眼泪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用上含着“眼泪”这种表示状态和程度的词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四重视合作,在多元评价中改进创新。
在写好大口框字的写字指导课中,我主要运用了自主观察、合作探究的策略,平日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观察能力,课堂中当孩子们一眼就发现第二个大口框漂亮时,我就让孩子在小组中进行观察讨论,根据孩子们的汇报结果,梳理了一个小儿歌,从而找出了关键的笔画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提升了写字的能力。在评价方面,教学中我们都一直运用三星的多元评价,自评、同桌评、教师评相结合,根据每节课不同的训练点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节课中的三星评价和低高年级有共性也有不同,在字的定位和运笔方面确定了评价点,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从笔画到-偏旁到-完整的字,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三颗星的多元评价,帮助孩子们明确了方向,真正掌握了写字的要领。
教学研究的路是漫长的,我们会继续探索,继续寻找,继续实践,走出一条最优的生本之道,让生本深入课堂,深入教育,让课堂能成为孩子们的舞台,飞扬起孩子们的笑脸,激荡着孩子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