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是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开展数学思考,实现问题解决,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提高数学素养的过程。探索的主体是学生,探索的对象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饱含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问题,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模式的指导下上了这节课,回想这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解决问题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操作、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载体。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问题解决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需要为目的,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时间、空间。并且这些不只流于形式,都落到了课堂实处。如教学例1时,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基础上,出示探究任务:“(1)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2)独立思考,列式解答。(3)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些任务完成,不是老师的叫停,而是学习小组给予老师已完成探究任务信号,教师才组织全班交流解题策略。
又如教学例2,老师是分步出示的探究任务。在读完题后“课件随即出示自主探究任务(1)默读题目,简单明了地整理题目大意(2)整理完,与同伴比较交流。”在题意整理交流后,继续出示自主探究任务:“(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2)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整个倒推策略的形成,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进行思考,亲历了倒推策略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成功,提升思维能力。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主探究不仅体现在新授部分,接下来的巩固提高,拓展延伸,我同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课堂的始终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探索活动的核心任务是数学建模,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寻找适用的数学模型(数学的概念,图形,公式,定理等),对模型进行计算或推理以得出答案,检验答案的实用性。
如例1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感受,体会了用倒推策略解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思解题的出发点,和怎么倒推的,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倒推策略的模型(已知现在的结果,求原来的,用倒推策略可以解答。倒推就是拿了的要还回来);而在教学例2,时,在学生进一步体验倒推策略解题后,注意组织学生联系例1和例2进行反思、归纳和提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建立倒推策略清晰的模型(已知结果,求原来,是一种逆向思维,倒推过程是顺向思维的逆运算)。在巩固提高环节教学中,我利用错误资源“25×2+1
=51(张)”,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从而完善了倒推策略的数学模型(还要注意倒推的顺序)。通过分层引领,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策略进行反思、对比,提升能力
注重对策略的感受与理解,让学生体会“倒推”策略在解决特定问题时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如教学了例1后,引导学生反思:“在用倒推策略解答这道题时,我们从什么地方入手的?是怎样倒推的?”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对刚才用倒推策略解题的过程进行反思,问问自己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怎样倒推?如此,他对倒推这种思维策略认识加深了。学生不仅会利用倒推策略解题,而且对倒推策略有了初步的模型。
又如教学完例2后,我引领学生回顾例1和例2,进行反思、比较:“他们都可以使用什么策略解答?那它们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已知现在的结果,求原来)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倒推策略解答?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反思,对比,归纳,提炼,找到倒推策略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如此,学生对倒推策略模型更加清晰、明确。不但会用倒推策略解决今天的问题,连以后的这一类问题也会解答。体会学习的价值。在巩固提高环节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使用倒推策略解题时,倒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倒推的顺序)进一步完善了倒推思维策略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倒推策略,通俗地讲就是“倒过去想”,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感受、体会、反思倒推是一种策略,在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认识之后,再让学生应用策略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倒推的策略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引领学生掌握这一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