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备课资源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五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718



                课  题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1
 
 
作为一门前瞻性极强的高新科学技术,有必要尽早揭开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早接触、多了解,真正实现让孩子走近科学,让科学走进孩子的视野,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教科书是在认识了植物繁殖、生命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个体、了解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掌握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
 
重点:
难点:
△1.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课前
准备
充分积极利用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图片、文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教学调整
 
活动一: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
教科书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克隆猴”的故事谈起,引出“克隆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交流,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兴趣盎然。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资料时的活动场景:一位学生说:“我知道克隆羊‘多利’……”,另一个学生说“我还知道……”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资料信息谈起。教科书还展示了两个资料卡,第一个叙述的是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意义和培育过程以及“多利”的死亡带给科学家的反思。第二个资料卡叙述的是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人体的器官,意在启发学生认
 
 
 
 
 
     
教学调整
识克隆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告诉学生克隆人研究的可能性,这就为后面的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争论焦点。
教科书在第一个资料卡后配了一幅图片,是我国科学家在研究克隆羊的画面,教科书提示语比较简单,意在告诉学生我国也已掌握了克隆这一生物繁殖新技术,具体教学时师生都可对此作详细的补充介绍,并随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活动二: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图中有三位同学在谈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教科书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举例,有助于学生打开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和辨析。安排这一活动,意义有两点:一是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克隆技术,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引导学生从小就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基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基石。
活动三: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由于学生在前面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教科书未再提示交流的方式、方法,留给了学生自主研讨、交流的空间。这部分教科书也提供了两个资料卡:一是介绍植物克隆技术,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克隆”技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二是介绍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对国内外的影响,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杂交也是植物繁殖新技术的一种,还要求学生认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在世界植物繁殖新技术研究领域具有崇高声誉和巨大影响的科学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种信息工具、手段和媒体资源,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生物克隆、无籽西瓜等资料信息,多方交流综合,充分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
 
 
 
 
 
 
 
 
 
 
 
 
 
 
 
 
要求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办一份手抄报。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实践加工,逐步养成综合整理资料、分析加工信息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交流动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