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克隆技术的实践应用价值,告诉学生克隆人研究的可能性,这就为后面的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争论焦点。
教科书在第一个资料卡后配了一幅图片,是我国科学家在研究克隆羊的画面,教科书提示语比较简单,意在告诉学生我国也已掌握了克隆这一生物繁殖新技术,具体教学时师生都可对此作详细的补充介绍,并随机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活动二: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图中有三位同学在谈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教科书作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举例,有助于学生打开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和辨析。安排这一活动,意义有两点:一是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克隆技术,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二是引导学生从小就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基础。后者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观基石。
活动三: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由于学生在前面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教科书未再提示交流的方式、方法,留给了学生自主研讨、交流的空间。这部分教科书也提供了两个资料卡:一是介绍植物克隆技术,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克隆”技术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二是介绍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对国内外的影响,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杂交也是植物繁殖新技术的一种,还要求学生认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位在世界植物繁殖新技术研究领域具有崇高声誉和巨大影响的科学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因此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多种信息工具、手段和媒体资源,收集有关人工授粉、杂交水稻、生物克隆、无籽西瓜等资料信息,多方交流综合,充分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