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永恒的文化遗产》一课,从教学环节的设计、小组合作式教学、教学细节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与分析。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由于六年级课堂教学容量较多,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两个课时,将建筑艺术、文学作品、绘画、音乐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从课堂容量看,这样的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一堂课是否是高效课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密不可分,每个教学环节完成的好与坏都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共设计了包括导入、了解学习目标、了解建筑艺术、了解文学作品三个大环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谈话的方式进行,因此比较简单,用时较少。如果将谈话更换为一小段关于文化遗产的视频可能效果会更好。
第二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了解学习目标及预习检测的内容,我认为能够在课堂初识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明白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学习和采纳,但是在预习检测方面,教师出示了几道检测题,比较刻板,可以设计为抢答或者竞猜的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至于在一开始学生就变得死气沉沉,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了。
第三个环节,在了解建筑艺术这个方面,教师先是播放了一段关于世界著名建筑的视频,时长7分钟左右。可以看的出,这段视频教师是采用了微视频的方式,完全由教师个人制作,这反映出执教教师能够很好的采用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视频中既有图片、文字,又有教师的倾情讲述,瞬间吸引了学生与听课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视频时间太长,涉及的内容太多,比如罗马万神殿、罗马雕塑、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泰姬陵,几乎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在一堂45分钟的课堂上,一段视频就占据了7分钟时间,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时间的去看视频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缺乏吸引力。紧接着是学生谈感受以及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汇报展示。小组交流用时2分钟,汇报用时7分钟。通过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形式,优秀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个环节,了解文学作品与了解建筑艺术的流程基本类似,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讲述明显偏多,同样有视频的播放,比如《巴黎圣母院》,但我认为选择的这段视频并不是很合适,它不能很好的展示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地位。
二、小组合作式教学
现在我们所讲究的课堂无疑有两个新的特征,那就是合作学习和说的解放,相信这已经是我们每位老师正在面临和转变的情况。在这个时代,如果我们依然采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必然要被淘汰。在这堂课中,教师多次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世界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但是在两次小组交流中,均用时2分钟,试想这样的交流是形式的交流,还是内容的交流?第二个关注的问题是怎样将展示化为分享。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共有五个小组有过展示,但展示的方式比较单一,多以文字内容为主,这样的展示过后,学生是否真的学有所获?从展示到分享,是倡导更真实的学习,分享问题,分享思考,分享想法,而非展示答案;分享注重的是生成的内容,表达的是动态思考的内容,可能是不成熟的,是粗糙的,但它是没有经过准备的,是更真实学习的体现。
三、教学细节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自然,教态和蔼大方,即使学生汇报过程中不是很熟练的时候,教师依然非常有耐心的倾听指导,这也给其他同学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但有几点我认为值得每位教师注意。比如语言不够精炼,多次有“对不对”“好不好”这样没有意义的话语,在引导学生作评价时应该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是质疑,但老师的一句“他们汇报的好不好?”就停止了学生的继续思考。再比如讲述文学作品时,有一名学生已经提前回答了欧洲四大名著,结果教师又重复了这个问题,造成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
六年级品社课是非常难把握的课型,本堂课中教师没有将目光完全放在课堂容量方面,而是借助教材,帮助学生把零碎的记忆串起来,这即不增加学生的负担,又将内容系统化,很值得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