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6-11-24阅读次数:704 作者:王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数学课程标准还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在现行新教材中,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都在创设有效情境这方面冥思苦想,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围,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与操作中的不当,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容乐观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境的实际功效。现就本人结合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有关创设情方面的看法和想法作如下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我在对学习和实践中耳闻目睹到的创设有效情境的案例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主题含糊,枝节横生好的导入情境可以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入情境却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受情境表面东西的影响,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这样导入:课始,教师拿出一个纸风车,问学生:认识它吗?学生答:风车。老师又问:喜欢玩风车吗?学生高兴地答:喜欢。教师说:要想玩风车必须先学会做风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做风车的吧!(录像播放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在做风车的情景)随后,老师问: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哥哥做风车用的是蓝色的纸,姐姐用的是红色的纸。老师点点头说:很好,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说:我看到那个哥哥做风车时借了姐姐的剪刀。老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学生

3说:我看到他们先用铅笔、尺画出四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开,但不能剪断。??看着时间渐渐流逝,学生还说得意犹未尽,却依然未触及学习的主题,老师终于按捺不住:同学们,其实刚才的录像里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这里呢!(课件画面定格在纸张的角上)老师问:它是谁?学生答:角。老师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和角交朋友。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做了精心的准备,目的是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出“角”。但学生偏不往这点上靠,尽说些“纸的大小。颜色、制作步骤”

之类无多大关联的话,使导入一环枝节横生。究其原因,是由于课件中蕴涵的学习主题含糊,不利于学生从普通的事例中敏锐地捕捉到数学信息,并剥离与数学本质无关的一些属性,从而导致学生只能把表面上看到的说出来。场面看上去热闹,其实苍白无效,浪费了学生宝贵的五、六分钟。

2、课件代劳,隔靴搔痒多媒体的使用为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平台,为创设有效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用学生所喜欢的方式展示出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也存在有些老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导致教学方法偏失方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

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生: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分米多一些。生3: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位老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制作了动态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圆的周长推导的全过程。孰不知,这样的教学手段即使再先进,也不过是过程性教学,因为它淹没了学生操作学具整理数学思维的价值。课件再精美的画面、再生动的演示、再无懈可击的程序也是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操作思维的。毕竟“听到过会忘记,看到过会记得,做过了才会理解。”

3、费时费力,喧宾夺主许多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时常会有这样的深刻体会:课前本以为创设的情境操作极其简单、效果想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却“举步维艰”,难以顺利开展。曾经一位教师在上《平均数》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台,让学生说说谁高谁矮。(男高)接着,又请一男一女上台,比一比两男两女,

男生高,还是女生高?(两男高)教师又请一男一女上来,比一比三男三女,男

生高还是女生高?(难以确定)此时,老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他们到底

哪方高?学生提议:三男三女搭起来量。教师评价:想法可以,但能力不可能办

得到!又有学生说:用皮尺把六个人都量出来,再用三个男生总身高除以

3,三个女总身高除以3,求出平均数,再去比较。又有学生出点子:因为头的身高占身体的七分之一,所以只要算出三个头乘以7,就是三女总身高。教师评:不知

你的知识可靠不?接着,老师又问:在现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学生都赞成用尺量。然后教师现场测学生身高,收集数据。令教师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三男三女的总身高居然完全相同。教师为了保险起见,只得再请两男一女上台量出身高,再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然后教师针对列式提问:比总身高和比平均身高,哪种方法更合理?从而揭示“平均数”。

以上的情境不但花去学生二十多分钟宝贵时间,还让学生半节课一直处于“云里雾里”的学习状态,让听课的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拖泥带水的节奏,松散的结构。折射出教师对情境的创设是十分的随意,课前的预设意识十分淡薄,而课堂的教学机智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