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注重核心素养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发表时间:2017-03-29阅读次数:1462 作者:龚梅
       一、素质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

二、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

四、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

五、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
  
六、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

在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语文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1、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时还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孩子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尊重孩子的创造,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坚持以生为本。

2、语文教学加强阅读积累

新版课程标准提出要坚持文化传承,加强阅读积累。新课标还提倡让孩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增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教给学生方法,教师还应关注学生个性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发展学生个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掌握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受远比“填鸭”学得更有价值,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