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教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教学正一步步回归本真,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他们的数学思考力还存在不少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为讲解而讲解,为解题而解题;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依赖于教师,学生自主发展、自我探索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知识为载体,统整教材,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呢?
一、研读教材,沟通生活现实,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的内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与抽象。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要研读教材内容,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生活内容数学化,真正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创设活动,紧扣学生实践,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在《数学课程标准》从“双基”走向“四基”的今天,我们更要关注到“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活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静止的、凝固的知识通过“活动”转化为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三、适时重组,打通纵横联系,培养思维的系统性
教师研读教材、调整教材,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教师有目的地统整教材,向纵横打通,根据内在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或一个知识整体,引导学生筛选对比、类比迁移,从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四、融会贯通,创设主题探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统整教材不光体现在对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更应体现在高层次的融通内容、整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探究。主题探究能将知识由原来的一个点拓展为一个面,将知识织成一张“网”,体现知识的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
五、提炼总结,挖掘思想方法,培养思维的延展性
统整教材不光是内容的统整,还应该是结构的统整、方法的统整。数学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需要迁移和提升。在统整教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过程,更要关注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认知与反思,将方法提炼为策略,将策略升华为思想。
总之,教师要站在更高层面上统整教材,把握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一个完备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升数学思考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