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发表时间:2017-05-31阅读次数:615 作者:于彦

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据此,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应用到与其他学科教学有差异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品德和发展其社会性。  总的来说,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评价方法包括鼓励性评价、批评性评价和引导性评价,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并实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努力,力求以“评价”这根杠杆将学生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一、更多地运用引导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适当运用批评性评价

小学生通过与家长、亲属及同学、老师的社会交往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定的评价标准和道德体系,但是此标准和体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非自动化、无明确意识的。而品德与生活课以一系列素材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的标准明确化、确定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灌输、说教,而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水平进行深化和升华,而引导性评价则成为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升华最有力的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教师通过语气、表情等变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自我思考,从而辨别是非对错。同时,对于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快捷的学生观点要应用鼓励性评价,使学生更加明确化是非对错及应有的思考方式。而对于那些有失偏颇的道德观点,则要适当地运用批评性评价予以及时制止和改正,避免错误观点的蔓延和扩大。          

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是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学生道德水平的进步与其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进步有着明显的差别,后者更加明确化、具体化、显性化,而前者则更加抽象、隐性、不易衡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加不能仅仅运用量化评价和横向评价,一方面,这存在很大的不可操作性,因为学生的道德并不是能够用一把尺子衡量的,另一方面则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进行点评,让被点评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生建立评价标准,知道是非对错。同时,对每个学生都应该用持续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应发现其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进步,要适时

鼓励,对于退步,则应立即制止并予以说明。  三、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前所述,学生品德的发展是隐性的、不易量化的,同时,它又是宽泛的、渗透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因此,怼学生的道德评价不应该是一元的、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多角度、多主体、多标准的。对于学生的点点闪光之处,都应该以敏锐的视角迅速发现并予以正确的评价。而且,也不应该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生在面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表现。同时,评价的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而应该把所有学生纳入其中,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用判断的方法明断是非并加深理解,以促进互相进步。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评价的作用是微妙而有效的,它就像是指挥棒,能够指引着学生自觉建立道德标准并明辨是非,能够促使学生在大环境中不断进步,而怎样能够更好地运用好这根指挥棒,则需要教师精明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