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生本德育-太平>心灵驿站-太平路>正文

生本德育

毁掉你孩子的,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发表时间:2017-10-23阅读次数:493 作者:李淼
 

毁掉你孩子的,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社会对“熊孩子”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家长们也纷纷在起跑线上摩拳擦掌,急于把孩子雕琢出乖巧懂事的小大人模样。

但有时候,孩子的乖巧懂事背后,仍然是错误的价值导向。

前两天,脑科学家屠龙的胭脂井在微博上讲述了一段自己在高铁上的经历:

高铁上,一个6岁左右的小朋友总是拿脚使劲踢前排椅子,博主回头跟孩子妈妈说:“能不能请您让孩子别踢我椅子了?”

他妈妈说:“别踢了,阿姨生气了。” 小孩子乖乖听话,立即停止了捣乱。

在这种教育下,小孩没有机会建立自己的是非观,加上父母的教训总是把矛头引向别人,小孩自然就学会了,把能赖在别人身上的都赖在别人身上,包括也能把矛头指向教他这样做的父母。

许多家长在评论区表示共鸣:父母的待人接物、三观水平都隐形地传递给后代了。那么做父母前,请做好自己。

但也有家长认为,带好孩子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既然孩子安静下来,那么管教的目的就已经完成。

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偷懒且不负责任的教育。

这段时间《爸爸去哪儿》开播,节目经过五年的打磨,相比第一季的青涩稚气,第五季的爸爸和孩子面对镜头的自然感都强了不少。

还记得第一季五对父子/女刚进组时,孩子们不适应简陋的乡村环境,又哭又闹。

在其他爸爸耐心劝慰孩子、向孩子解释时,田亮第一时间采取的做法是抱着森碟往外走:

“你是来这里表演哭的吗?”

“弟弟妹妹都不哭,你还闹!”

“你不要再哭了好不好?”

把道德规则具体化,用“其他人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在缺乏理解能力的幼儿阶段尚屡试不爽。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但其实,幼儿大脑发育却远比想象的要迅速。

科学相关研究表明,3-7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经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对错概念。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

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由此而生成了关于善恶最初的概念和理解。

同时,孩子的大脑又没有那么灵光,只有简单的应激反应功能,只能记住直接推导出来的结论。

如果告诉孩子“再吵妈妈就生气了”,孩子直接推出来结论会是“妈妈不生气的话我吵闹就无所谓”,而不会意识到“我这样做是错的”。

遗憾的是,许多父母为了“省事”,表面上是培养出来了听话的孩子,实际却有意或无意地跳过了真正的价值观形成环节。

小时候,我妈经常会吓唬我,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要来把你抓走喔。

恰好我有个叔叔真的是警察,每次他来我家做客我都表现得特别乖,因为总联想到他穿着制服来把我抓走的样子。

这一度让我对家里来访的亲戚十分恐惧。

后来长大了上了网,才知道这种恐吓普遍存在于幼儿世界,还有不同的职业版本:

再不听话,医生就要来给你打针喔。

再不听话,就要去扫大街喔。

……

且不说这样的恐吓对职业本身的冒犯,且不说会使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信任警察、不信任医院,就单单是这种归因本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警察叔叔把你抓走”,是利用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别闹了你看前面的阿姨都生气了”,是利用孩子对负面评价的回避心理。

实际上都是在借用他人的权威为孩子树立道德标准。

在幼儿小小的心里,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还充满困惑。

错误的归因不但不能帮助理解,还容易让孩子形成两种性格极端: 

一个极端,是患得患失,永远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时常有读者在我后台留言:

我特别羡慕自信的孩子,因为他们就算是错的,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我就算是对的,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怕我真的错了。

我曾写过的一篇《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也是这个道理,评论区有读者质疑,渲染懂事孩子的伤痛,是不是为了培养熊孩子预备役?

其实说这话的人没有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却麻木、隐忍的“懂事”小大人。

孩子的懂事,从来不是为了家长的省事。

最近一直在刷美剧《This is us》,这部创下2016年全美首播最高记录的家庭短剧,用细腻的生活描绘引起无数观众共鸣,被评价为“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家庭教育”。

剧中三个孩子磕磕绊绊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集爸妈带着三个孩子去游泳池玩儿,大儿子Kevin苦练憋气潜水,反复呼喊父亲,希望父亲看到自己小小的成绩。

结果爸爸并没有注意到他,也没有给予回应,Kevin还差点出了意外。捡回一条命的Kevin终于抑制不住地大喊:

“你们整天担心Kate吃得太多,担心对Randall不够公平,这个时候Kevin在哪里?你们猜怎么着,Kevin死了。”

相比于一直受健康问题困扰的妹妹Kate、被收养的黑人弟弟RandallKevin健康英俊,一直是表现最好、爸妈“最不用操心”的那个孩子。

从小得不到关注的他转而依赖别人的认可来实现自我价值,长大之后也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反复询问才能安心。

在感情处理上,Kevin也呈现出糟糕的状态:他发展了多段亲密关系,总是渴望且满足于得到赞同和关注,甚至连自己也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爱。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孩子长大后,幸运的,能够通过社会的磨炼找回自信,不活成别人眼里的妥善和完美,能知道内心的充盈大多时候需要靠自己的滋养;

而很多孩子,都会背负沉重的期待长大成人,再将一生的压力,辗转传递给下一代。

有句话这么说:父母在等子女道谢,子女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养方面,原生家庭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会是他今后一生都难以矫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学校,都不能取代家长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没有人能保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被同样粗糙带大的父母,或许难以理解此刻子女的感受,我不敢希求每一个被错误教育的孩子,都和原生家庭轻松和解,只愿未来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做得比上一辈要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