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确立“文化品格”这一核心素养要素,是英语课程超越“工具论”体现育人价值取向的重大突破。这里的文化品格既有各学科共有的育人目标指向,又有外语学科跨文化学习的特色育人要求。文化品格指向人的内心,指向做人态度、做事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等。文化知识则是塑造文化品格的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旨在积淀人文精神,实现忘记知识之后的品格形成。
英语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从拥有文化知识到形成文化品格?肯定没有一个线性演进的路径,更不会一蹴而就。这是一个信息积累、内涵理解、观念内化、知行合一的复杂过程,是在感悟和实践过程中人的知识和品格不断融合提升的过程。从知识到品格不仅需要英语课程这一载体,还需要整体育人环境的保障。相关的因素很多,但英语教学应主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改进课程内容的文化知识结构
课程内容中适应课程标准要求的文化知识无疑是发展学生文化品格的保障。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化知识内容很丰富,涉及英美等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基本知识,涉及语言和文学欣赏,涉及中华优秀文化的表达与传播等知识。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以及参与和体验相关活动,实现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发展。例如能根据文化知识解释中外文化的异同,面对多元文化有开放态度和文化自信,能感悟中外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等。这些知识和品格目标要求课程资源提供充分的文化信息和应用情境,至少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课程资源(教材、课外读物等)的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应体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积极的思想导向。这并不意味要给资源贴上应景标签,而是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让学生体悟英雄人物、科学家事迹等带来的精神启示,能感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文学作品意蕴美引发的心灵震撼。当下学生教科书中的优秀文学资源比例过小,教学实施中有必要增补。
其次,课程资源的语言素材应是各种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真实、地道的语言,能反映当代中外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让学生有亲近感和精神归属感。同时应注重以内涵深刻、文质兼美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满足学生心智发展需求,尽量少用过于常识化和过了时效的资源。当下教科书中有不少语篇内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精神共鸣,需要教师实施补偿性调整。
第三,课程资源应涉及中外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提供分析和鉴赏不同文化、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语言情境。跨文化资源内容冲击我们原以为理所当然的文化价值,使我们原有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观念和态度,有助于形成新的文化品格。在语篇选择方面,应打破过多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资源结构,融入更多国家的文化和民族文化。
第四,应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语言学习以及文化知识积累需要充分的信息输入以丰富文化体验和促进知识内化。未来课程资源须突破固守一套教材的局面,而采用1+X模式——1 指一套教科书,借以获得知识基础和能力支架;X 指根据学生需要和社会发展提供多种课内外学习资源,以拓展语言和文化习得通道,促进形成能力和品格。未来教师应对于课程资源有最大发言权和开发权。
开展文化含量高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文化品格体现于他们基于文化知识的观念表达和任务完成过程之中,体现于他们面对复杂情境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中。所以,学校的教学应该提供这些有益的活动和情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得以充分锻炼和展现。建议英语教学活动朝两个方向努力。
首先是建设尊重主体、体现个性、弘扬人文的生态教学文化。这里所指是大文化概念,是把学校和课堂建设成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以生态化教育环境提升学生文化品格的高度和质量。举例说,教学目标应体现思维发展和品格塑造,有个性化设计,有生成性目标,尽量以行为表现、任务活动等方式呈现,防止出现空泛、难操作、难评价等目标设计;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包容和鼓励不同观点,培育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阅读理解的任务应包括讨论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基于事实进行判断和评价,实施个性化表达;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事实观点和情感态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判断。课外作业应有层次化设计和选择性任务,有资源建议和方法指导,减少知识操练作业,侧重语言实践活动。
其次是组织开展基于文化知识的文化体验活动。语言和文化学习贵在多接触、多实践,而文化品格的形成更需要长过程、大量度的文化体验。体验的途径很多,例如可创建中外文化节,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主题和相关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开展文化主题演讲、经典作品朗诵比赛、英语课本剧演出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准备和参与的过程感受和体验中外文化的丰富内涵。二是根据条件开展中外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系和联谊活动,从中外交流中直接体验文化异同,促进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发展,传播中国故事。三是适当开展西方节日、纪念日文化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正确理解这些节日或事件背后的思想观念,例如体验“圣诞节”倡导的善良、宽容、和平等宝贵思想,而不是彩灯、圣诞树和商业氛围。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也有大量甚至更多的正能量。基于这些认知,应鼓励学生设计和参与各种节日爱心活动,把节日文化知识和积极的情感外化为向善的行动。此类体验日积月累,便促进文化品格形成、成长。总之,应重视文化体验,在文化体验中防止盲目效仿,增加文化自信,注重知行合一。
综上,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有知识内容的传授、文化内涵的启悟、观念行为的引领等,最终目标是让健康思想照亮学生内心,塑造健全人格。文化品格既是教化的结果,也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还需要各种力量协调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