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百家讲坛 钱文忠讲《弟子规》7

发表时间:2013-03-19阅读次数:1137



视频链接:http://xiyou.cntv.cn/v-f290b57c-667e-11e1-b140-a4badb469111.html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弟子规 》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 》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现在的孩子和尊长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1}。


    路遇长,疾趋{2}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1}见能:逞能,炫耀。见,同“现”。


    {2}疾趋:快步向前。


    《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通过描述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具体规范。那么,古代孩子和长辈在一起时都必须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呢? 《弟子规》通过“出则悌”这个部分,希望能够培养孩子怎样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的要求,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我们将如何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解读《弟子规》 “出则悌”的具体要求?


    “出则悌”这部分主要讲的是“出”,就是离开自己的小家庭,离开自己的家族,离开自己从小生活和熟悉的环境。那么,出去以后还有哪些礼节你要注意?有哪些规矩你要恪守?《弟子规》非常明确地做了交代:“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很清楚,喝东西、吃东西的时候,或者落座和走路的时候,都应该长者在先,幼者在后,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


    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而且还有一个规矩,一般小辈不能踩长辈的影子,你不能走在长辈的影子里。天很热,也没树,我躲在我爷爷的阴凉底下,这在中国传统是不行的,一看就没规矩。当然现代社会这个情况变了,所以《弟子规》有些东西我们还是要改一改。像“长者先,幼者后”,今天不行,比如自动转门,你让老人家先走进去他会晕在里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幼者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还有自动扶梯,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在后面,长辈在前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种场合应该是小辈在前,挡着长辈,然后侧身,长辈这样往下走,小辈要稍微照顾一下长辈,防着长辈最后一步绊倒。所以《弟子规》主要是一种精神,有些东西我们今天是要改的。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长者如果要找人的话,小辈应该代他去叫。为什么呢?因为这里的“叫”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叫”,对于中国古代传统来讲,认为大声说话是很辛苦的事,伤神,所以不能让长辈高声叫。大家看电视连续剧里,都是太监说退朝,没有皇帝说退朝,没有皇帝站起来说下班,为什么?这都是规矩,旁边人代叫,旁边人代说。第二个“叫”是找,不一定要叫,尊长要去找谁,小辈应该代劳,多走几步,别让长辈劳动。现在很多晚辈,爷爷奶奶叫人,我不管,你自己找吧。如果找的人不在呢?我帮你已经算很好,已经算对爷爷奶奶很孝顺,我去找一个人,一找那个人不在,就算了,不行,古人的规定,你自己要马上回来。为什么?第一,复命。告诉老人家,您要找的人不在。第二,问问老人家,还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做的吗?这都是非常细节的东西。但是,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样的一种习惯,已经有很多孩子不知道了,这些规矩已经不懂了。


    《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首先要求孩子从小培养长幼有序的观念和照料长辈的意识。接下来,《弟子规》则通过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尊长相处时的各种情境,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当孩子遇见尊长的时候,应该怎样称呼才是合乎礼节的呢?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对年龄、辈分都比自己高的人,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对成就比自己高的人,你不能直呼其名。


    比如,今天我们看到一位年高德劭、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你上去就直接叫人家的名字,人家肯定觉得你这个小辈粗鲁,没有教养。如果一个学生直接叫老师的名字,你会觉得这个学生懂礼貌吗?这样的习惯,或者我们今天认同的文明礼貌标准,实际上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因为我们民族一直有避讳心理,你不能叫的,那么怎么办?


    对尊长依然是绝对不能直呼其名,可以有很多变通的办法,一般多是加辈分尊称,比如我们称姓李的为李爷爷、李叔叔、李伯伯,这都是可以的。还有一些称职务,比如李校长、李院长、李部长,这也是一种尊称。还有一种称职称,比如像李研究员、李教授。这都可以的,尽量要回避直呼其名。这个习惯现在很多年轻的孩子没有,这时候家长要提醒孩子,不要直呼尊长的名字。比如,有的孩子很聪明,刚刚知道爷爷的名字觉得很好玩儿,到处说昨天谁谁谁带我买糖去了,他把爷爷的名字挂前面了。作为家长你就要告诉他,爷爷的名字你不要叫。这种规矩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而且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已经形成,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弟子规》还讲到,“对尊长,勿见能”。对长辈和尊长你不要去显示自己的能耐,这一点我们今天更不注意了。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个女孩子,大概是大学里读市场营销的,而且是读房地产营销的,她对面坐着一位老人家,一看就是搞设计的,在看一本建筑设计的书。这个女孩子就去跟老人家谈话,就讲自己对房地产理论怎么熟悉,滔滔不绝,一两个小时没有停过嘴。那位老人很和蔼地看着她,也没有说什么,实际上旁观者就会很反感。为什么反感?因为你在长辈面前过度表现自己。很多孩子完全不懂这个,比如与长辈在一起看电视,突然电视里出现一首英文歌,长辈听不懂,这是什么?孩子说,这个你不懂,这是英语,于是给长辈用英语念一遍。实际上这个在传统当中是避讳的,尤其不要在长辈面前过多夸耀,除非你是要为长辈干活,这是两回事。比如,奶奶,我帮你把这桶水扛上去。我年轻,有劲儿,这个是好的。但是,不要在另外一个场合说:奶奶,你看你,那么老,一筐菜都拎不动,我能扛一头猪。这叫显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长辈知识的尊重。因为长辈年岁比较大,人生经历丰富,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过去讲,他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个话当然不能绝对来看,但是在传统当中,对长辈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小辈一定要保持一种敬畏之心。第二个方面,要对长辈由于自然规律导致的体力下降,体能下降,健康状况的改变,保存一种感恩之心。因为你得想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白发多了?为什么他的腰弯了?为什么他的腿脚不灵便?你不能在任何场合,给长辈带来一种刺激,所以《弟子规》讲,“对尊长,勿见能”。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展现自我,却很少有人记得告诉孩子,对尊长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谦虚谨慎的态度,而这也正是《弟子规》要提醒我们的。接下来,《弟子规》告诉我们晚辈如果在路上遇见长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


    《弟子规》讲,“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一个小辈在路上迎面碰见一个长辈应该怎么做?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就是“Hello”,跟长辈打招呼。这个不行,小辈先不能说话,要小步疾行,迎向长辈。你不能看见长辈还晃悠晃悠地走:老爷子,你好。这不行,得小步,略弯着腰,比较快地来到长辈面前行礼,显示一种恭敬。


    假如长辈没有跟你说话的意思,比如有些老人家比较威严,或者老人家也有自己的心事,那么按照《弟子规》的规矩,你不能上去一把拉住老人家:老爷爷您好您好,咱们俩聊聊,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动画片,我打了一个游戏。这都不行,而是要退避路旁,恭恭敬敬地站着,垂手而立,要恭候,让开道。因为长辈既然无意跟你说话,你得让长辈往前走,你要退避在路边。假如小辈出门的时候遇见长辈,小辈正好骑着马,或者乘着马车,那么小辈一定要赶紧下来跟长辈打招呼,绝对不能骑在马上跟长辈打招呼,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你要等长辈先走,你不能扭头就走,必须等长辈过去百余步,你才能重新上马或者上马车。


    这些礼节在古代是必需的,但在今天,当然没有办法完全遵照。因为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如果你坐公交车、地铁,当然不可能因为你遇见了你的外公,公交车就给你停下来让你打招呼,这个是没有道理的,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自己开车,交通规则也不允许你路上看见一个长辈就靠边停下说爷爷好奶奶好的,因为你会妨碍交通。所以说,你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做的话,基本上就是等罚单,没有别的可能了。


    然而,这并不是说《弟子规》上的要求完全过时、作废了,那绝对不是。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读大学时的一件事。那是二十五年前,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久,当时我们这些北大的学生很少有人听说过《弟子规》。然而,这样的风气依然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季羡林先生散步是有讲究的,也是非常守礼的。因为散步是很悠闲的,你会影响别人,所以季先生从来不在大路上散步。有一次,我陪着老先生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觉得后脑勺好像有两个眼睛一样,觉得有点怪,回头一看后面排起了一条长龙,全部是推着自行车的人。发生了什么事呢?因为北大有很多学生上课离教室相距很远,所以他们都是骑着自行车从这个教室赶到那个教室的,为了抄近路,他们也绕到了这条平常不走的路上。但是,北大同学都知道前面是季先生,老人家一身布衣,一头银发,背着手在那儿散步。所有的学生都下车,安静地排着队跟着季先生走,绝对没有一个人按铃的。二十多年前的校园里还有这样好的风气,这难道不是符合《弟子规》要求的吗?


    尽管《弟子规》中关于“路遇长”的一些具体要求,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是,蕴含在其中的尊敬长辈的美德,却早已根植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中,深深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那么,今天如果在路上遇见了尊长,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既合乎具体情况,又不失礼节呢?


    《弟子规》中有些话在今天不再合适,那么,如果我们今天在路上遇见了尊长,应该懂哪些规矩,守哪些礼节呢?我想,根据《弟子规》要求的传统规矩,再结合今天现代社会的特点,我们或许可以这么做。


    在路上遇见长辈了,小辈应该快步迎上去,但是别冲过去,不要把老人家给吓着了,所以略微加快脚步迎上去,先请安问好,这是一个规矩。如果尊长有事且不需要你的陪伴,那么小辈应该侧过身去让开正面,让尊长通过。如果尊长有意和小辈谈谈,小辈应该恭敬地陪老人家多说几句。但是今天年轻人都很忙,都有很多工作,如果实在不行,就应该坦诚地向长辈禀明情况:对不起,老人家,我今天正有事,我得先告退了,下次我再来看您。如果小辈在公交车上看到了长辈,那么一般来讲就不必打招呼了。第一,如果你叫一声,会影响了车上的乘客,人家吓一跳,你叫谁呢?第二,老人家也未必听得见,如果听见了,老人家扭头来找,你走了反而弄得老人家心里挺不落忍的。如果你自己开车,看到路边有老人家,在交通规则和路况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靠边,问问老人家:我能不能为您效劳?您是不是需要搭车?我能不能捎您一段?这是应该的。但是如果老人家就是出来散步的,你也别非把老人家摁在你车里,这也没必要。所以我们讲,除了要把传统的一些礼节、要求在现代社会传承下去之外,还要考虑实际的环境和条件。


    《弟子规》讲完了路上遇到长辈应该守的礼节以后,接着又讲了另外的一套礼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长者立,幼勿坐”,假如长辈站着,小辈肯定不能先坐。这是明确的。下面一句,“长者坐,命乃坐”,不是长者坐下去了,你小辈就可以坐了,而是长辈坐好了,还得叫你坐,你才能坐。他不打算叫你坐,你小辈也只能站着。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礼节,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怎么办吗?


    比如,长辈说:小钱,你请坐。我坐下了,但长辈不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你怎么办?现在很多孩子就这么坐着,长辈在那儿走他不管,这是不可以的。过去,晚辈是要随着长辈的走向调整坐姿的。长辈走过去,我们应该慢慢转过去;长辈走过来,我们应该慢慢转过来,等长辈开口跟你说话。我们不能木头一样坐着,长辈爱怎么走怎么走。这些规矩都是非常细微的,非常讲究的。


    关于“长者坐,幼者立”,中国传统当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程门立雪。


    宋朝时,有两个年轻的学子,一个叫游酢,一个叫杨时,他们去拜理学大师程颐为师,哪知道老夫子闭眼在那儿养神,养着养着还睡着了,这两个人一直在那儿毕恭毕敬地站着。程老夫子睡醒时,发现窗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强调年轻人对老师的异常强烈的守礼精神,说他们在雪地里站着,那么这两个人基本上也变成雪人了,所以叫程门立雪,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弟子规》接下来讲跟长辈交谈时要遵守哪些礼节。我们都知道,同尊长交谈要尽量使用“请”和“您”这样的礼貌用语。那是不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呢?和尊长交谈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细节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呢?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首先,对长辈说话你声音要轻,不能对长辈嚷嚷。我们现在发现很多小辈对长辈几乎都是嚷嚷的:爷爷,你过来。爷爷啪啪啪地跑过去。奶奶,你过来。奶奶也啪啪啪地跑过去。好了,我自己玩儿,你们可以走了。爷爷奶奶白跑了。这个是不可以的!你对长辈说话声音要轻一点,柔和一点,表示一种敬意。但是如果长辈年纪大了,耳朵听力不太好,你和他们说话的声音太轻也不好。“低不闻,却非宜”,长辈听不见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把握一个度,根据你和长辈的交往,知道长辈能够接受多大的音量,你就用多大的音量说话。


    “进必趋”,你上前跟长辈说话的时候,应该小碎步,不能踮着脚尖走。“趋”不是简单地向前走的意思,而是微弯着腰、略低着头往前走,这样靠近长辈。“退必迟”,你跟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略快,但告辞的时候,动作节奏要略慢,这是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你不能给长辈有这种感觉:老人家,你真烦,真啰嗦,我来跟你说话是受罪,跟你少待一秒钟都是好的,所以我赶紧走。这种感觉千万不能让长辈有,你也不能这么想。第二个层面,告辞的时候,一般来讲前两步是面对长辈后退,你不能在长辈面前一个向后转,后脑勺往长辈面前一晃,不可以,应该先退两步,再转身退走,所以必须迟缓。“问起对”,长辈如果有所询问、有所指教或要发问的话,你得站起来回答。


    “视勿移”,今天注意这一点的人可真是太少了。我们想一下,当我们跟长辈说话的时候有没有东张西望?比如一个长辈问我:小钱,你昨天去干吗了?我左看看,右看看,说我昨天到那儿看了一场球,明天我还去听场音乐会。这个是不可以的!我们必须恭敬地看着长辈,不能眼神飘忽。但是,是不是这样就理解了《弟子规》的“视勿移”呢?是不是那么简单?不是的。


    正确的做法是:视线要略低于长辈的视线,不要移动。你的视线不能比长辈的视线高,这是一套非常明确的规矩。


    《弟子规》的这些规矩都是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形成的。像上面讲的这么一大段,都是根据《礼记》来的。《礼记》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礼记》里讲:“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这就是讲“问起对”。类似这样的规定,在《礼记》当中很多。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对这段内容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这部分内容要告诉孩子的道理。那么,钱文忠教授认为,《弟子规》“出则悌”的部分究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培养怎样的观念,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在即将结束“出则悌”部分的时候,《弟子规》补上了十二个字:“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中国古代是家族制、宗法制的社会,都是以家族为一个计算单位,不像我们今天的小家庭是以家庭为计算单位的。诸父就是伯父、叔父,有的时候还包括堂伯父、堂叔父。一般来讲,要求对伯父和叔父,也就是父亲的兄弟叫诸父,对他们要像对自己的生身父亲一样尊敬。


    诸兄就是伯父、叔父的孩子,自己的堂兄叫诸兄。对他们要像对自己同胞兄长一样,这是过去传统的要求。


    现代社会都是小家庭,除了双胞胎之外,基本上是三口之家。在现代家庭中,这样的观念,特别要强调。因为现在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越来越少,孩子成长环境越来越小,你让他从小学会爱的对象,应该尽可能地拓展爱心的范围,就应该从《弟子规》做起,“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如果你连对自己的伯父、叔父,对自己的堂哥、堂弟都不能有爱心,不能有非常好的一种交往的话,将来怎么可能到社会上跟别的长辈、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尊长,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你怎么会跟自己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同事,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呢?还是应该从小做起,从家族范围里做起。


    接下来,《弟子规》进入了另外一个新的部分:“谨”,谨慎的谨。《弟子规》是怎么来讲述“谨”这个部分的?孩子应该从小养成哪些谨慎的习惯?或者养成“谨”这方面的举止?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