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百家讲坛 钱文忠讲《弟子规》11

发表时间:2013-04-09阅读次数:1221



 

视频链接:http://xiyou.cntv.cn/p-15981-e6cc3e0c-1253-11e1-b474-a4badb4689bc.html

《弟子规》在“谨”的片尾还特别强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的呢?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①。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②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③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④。


  ①略:忽略。②孰(shú):谁,哪一个。存:在家。③吾:我。④悭(qiān):吝啬。


  《弟子规》在“谨”的尾声,还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的呢?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事情,又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我们前面讲到《弟子规》里有许多对孩子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规定。接着《弟子规》讲:“勿”字特别多,语气比较严厉,严格要求孩子必须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这些话的意思是,你碰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慌乱。为什么呢?忙者多错。你急急忙忙的,容易惹出一些麻烦,把好事做成坏事。


  “勿畏难,勿轻略。”你看到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要先有畏难情绪。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爸爸妈妈叫他做一件事情:我干不了。爸爸妈妈叫他做道题目:我不懂。什么事情都没做,就先怕了,那你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是,仅仅有“勿畏难”是不够的,还要“勿轻略”。换句话说,一方面,你不要凡事还没做就觉得难;另一方面,你也不应该还没做就觉得它很容易,轻视它,忽略它,这两个极端都是要避免的。


  按照《弟子规》的说法,孩子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古人那里叫什么呢?临事而惧。你碰到一件事情,先要存一点畏惧之心,你要非常认真,非常踏实、仔细地做好准备,去处理某件事情。如果太畏难,或是太轻略,那么结果都不会理想。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开元初年,唐玄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当时有四个人非常优秀,其中有一个人叫李杰,这个人当河南尹。唐朝的河南郡相当于现在的洛阳。河南尹是一个地方的长官。既然他当了这个地方长官,就要审案子。有一天,来了一个寡妇告状,她告自己的儿子,罪名是不孝。不孝是中国传统十恶之一。十件最恶的事情里,不孝在当时排名第七。因此做母亲的告儿子不孝,那可是天大的罪,是可以判儿子死刑的。李杰就命令手下把这个不孝之子抓到堂上来审问。一审,很有意思。这个儿子说:大老爷,我得罪了我母亲,您也别审了,我只求一死。什么都不辩解。但李杰没有,他做事力求勿轻略,没有掉以轻心。于是,他就劝这个寡妇,说你寡居在家,身边只有儿子一个亲人了,你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现在你告儿子不孝之罪,儿子按律当斩。你要想明白,今后后悔可是来不及的。哪知这个寡妇态度非常坚决,说这是一个逆子,我不要他,杀了就杀了,拖出去喂狗。李杰见寡妇这么一个态度,只好说:行行行,我也不审了,你不是他母亲吗?你出去到大街上买一口棺材准备着给你的儿子收尸吧。这寡妇一听,好,大老爷答应了要把儿子砍了,她很高兴,赶紧出门去买棺材。李杰当即就派了一个人跟着这个寡妇,发现这个寡妇出了衙门一拐弯,那边有一个道士正在等着这个寡妇。李杰派的手下就在旁边偷听,只听到这个寡妇对道士说:都搞定了。手下把这些听到的话都告诉李杰,李杰一想,这里面肯定有问题。于是,等这个寡妇买好棺材来到县衙的时候,李杰再一次劝说,你做妈妈的现在后悔还来得及。这寡妇当然不后悔,死都不后悔。结果李杰下令,把那个道士给拖上来,一审就审出问题来了。原来这两个人有奸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儿子撞见,这两个人尤其是道士担心儿子去告官,所以就设计除掉这个儿子。儿子倒真是一个好孩子,要被砍头的时候也不说,还说自己得罪了母亲。所以李杰当场下令释放儿子,把那个道士斩了,尸体就放在那个棺材里。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李杰做事情非常慎密,绝对不轻率,避免了一个冤案。


  《弟子规》除了强调孩子应该从小养成临事而惧的好习惯,还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所以提出“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却认为,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提早了解到社会的复杂性,对孩子是有好处的,那么这种看法对吗?


  《弟子规》接下来讲:“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打斗、喧闹的场合,小孩子不要去接近,那些不正当的、见不得人的、倾向不好的事情,小孩子不要去产生好奇心。


  古代的中国人,非常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了培养孩子,妈妈不惜搬家三次,不就是为了给孩子找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吗?现在我们好多家长有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孩子将来总归要进入社会的,希望从小就让他们接触社会,每一个场合都让他接触,这样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就比较老练。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孩子还没有长大,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有些场合,特别是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场合,应该和孩子隔绝开来,不能让他很小就接触这种场合。对那些德行不好的人,尤其要避免让孩子接近。孩子小时候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是模仿,所以父母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应该是一把大伞,替孩子遮挡风雨。等孩子长大了,接受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心智比较成熟了,有判别能力,有鉴别能力,再让他去接触比较复杂的社会。这才是比较稳妥的。


  我看到过一个很好的比喻。我们把一碗清水比成一个孩子,然后我们拿起一支钢笔,往这碗水里滴一滴墨水,这碗清水马上就染上了颜色,不再是一碗清水了。所以说,滴进去一滴水是很容易的,但你要把这一滴水从水里面提取出来,让这碗水变成清水,那是多么难的事情啊!


  《弟子规》接下来还专门提出,如果到别人家里拜访,应该遵守的一系列礼节。那么我们去拜访别人时,究竟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情呢?


  《弟子规》接下来讲:“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一个孩子如果要到别人家里去拜访,将要进门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家里谁在啊?家里有人吗?因为古人大多有一个院子,将入门的时候你应该在院子外头先问家里有人吗?谁在啊?如果没有人回答你,恰好那门又没关着,你可以推门而入,但在穿过院子要进入厅堂的时候,还要问有谁在家?我们现在的家长有几个去这样教育孩子?现在孩子如果到同学家里去玩儿,或者到隔壁邻居家串门,能不能做到这个?很多孩子恐怕是推门就进。这种小事情,我们不能忽略。


  你进别人家的时候,高声问一下,可以提醒主人有所准备,不至于让主人措手不及,这反映的是对主人的尊重,对主人隐私的尊重。古人是极其讲究这方面礼节的。《弟子规》的这四句话:“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完全是从儒家经典里直接引用来的,基本都没改动。比如《礼记》里边就有“将上堂,声必扬”。接下来的一段话:“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古人都是席子,没有咱们今天的床,如果门口有两双鞋子,那就说明房间里不止一个人,那你就不能推门而入。如果你听到主人在说话,你就可以进去,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谈的事情没有什么要回避别人的。“言不闻则不入”,如果你看到门口有两双鞋子,但是听不到里边说话声音,就不能进去,更不能到墙角那边贴着耳朵拼命听,因为人家可能在谈些秘密的事情。那你应该声高扬,再问一下:我可以进来吗?“将入户,视必下”,我们到朋友家里去拜访,进入人家家门的时候,你的视线要放低一点,看方寸之内。我们现在很多人到别人家里一进去,这个地方看看:装修得不错,这幅画不错。这个地方怎么这么放,那么乱。这种方式是不可以的,极没有礼貌的。进别人家,眼睛要放的低一点,万一主人来不及准备呢?万一主人衣扣没扣呢?视线先低个几秒钟,再抬头跟主人交往。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规定,大家想想,中国的礼仪文明,多么细致!多么的细腻!只不过后来我们都忘了。


  《弟子规》要求我们到别人家里拜访时,一定要先高声问:有人在吗?而根据记载,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曾经因为没有做到“将入门,问孰存”,而导致差点休妻。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孟子欲休妻,就是孟子动过离婚的念头。怎么回事呢?有一天孟子回家了,家里就他妻子和他妈妈。他先回自己的房间,推门就进去了,突然看见他的妻子在箕踞。因为他妻子一个人在家里,所以就没有坐得非常端正,就地一坐,两腿伸开,很放松的样子,这叫箕踞。《弟子规》里讲“勿箕踞”。孟子一看,这还得了?坐姿如此粗野,如此不守礼节!孟子很生气,扭头就去找自己的妈妈讲要休妻:这个老婆我不要了。他妈妈问为什么?孟子说:我刚才回家看见她居然箕踞,太难看了,不符合礼节。孟子妈妈真实教子有方,说:你敲门没有?你有没有先问问家里有没有人?你进去的时候,是不是把眼睛直直的往前看?有没有把视线放低一点?孟子说:没有。孟母说:即使没有守礼节也是你的不是,你进家门的时候,应该先问问家里有没有人,进去之后视线应该先看看眼前的地上,你直冲冲地瞪着你老婆干嘛?不许休妻。而且你还要反思一下,你自己是不是守礼节。孟子赶紧承认错误。


  所以,在中国传统当中,连夫妻之间都是强调隐私的,不能说这是我们俩的卧室,我推门就进去就完了,这是不可以的。


  接下来《弟子规》又往前推一步,比如你敲门:有人吗?里边一般会回答:敲门的是哪一位,是谁啊?我们一般回答:我,连我都听不出来?你耳朵被塞住了?《弟子规》规定:“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如果有人问:你是谁啊?老老实实回答:我是钱文忠。你千万不要回答:我!文雅一点儿:吾。这个不分明,谁知道你是谁啊?


  我们发现,今天好多电话诈骗用的就是这一手。因为他先要假装你的熟人,他也不知道你有什么朋友,他如果说我是张三、李四,你马上就明白了你有没有这个朋友,但他不跟你说,他说是我,一副很亲热的样子。你怎么好意思盯着他问,于是慢慢聊起来,一聊起来你就走远了。这是一种手段,古人早就注意了。这方面也有例子,有闯祸的例子。谁?贾宝玉。《红楼梦》第十三回讲,贾府戏班子好多小女孩放学以后就到贾宝玉住的那个院子里玩儿,正好天下雨了。这个时候贾宝玉回来了,宝玉在外边拍门,里面的人只顾笑,宝玉就在外面喊:给我开门啊!叫了半天没人去开门。这个当口袭人比较警觉,她就问:谁啊?贾宝玉的回答是:我。好多小姑娘一听,这是不是宝姑娘的声音?因为大概贾宝玉的声音比较奶声奶气,女生女气,大家以为是薛宝钗来了。于是这帮孩子又猜,宝姑娘这时候怎么会来呢?还是袭人比较警觉,说我先隔着门缝看看,袭人跑过去扒着门缝一看是贾宝玉,赶紧把门打开。贾宝玉一肚子的火,进门飞起一脚,一下子踢在袭人的肋腰上,宝玉还骂。大家看,这就是一个例子。你是贾宝玉如果说,我是宝二爷,谁会不给你开门啊?你说我,谁知道你是谁啊?


  《弟子规》还特别强调,如果使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否则就是偷窃。那么《弟子规》的话是不是太过严厉了呢?如果我们借用父母的一样东西而没有来得及和父母打招呼,这难道也算“偷”吗?


  《弟子规》关注的是都是一些日常小事,关注的都是孩子在一些小事方面可能会忽略的东西。这些事特别值得我们警惕。下面的八句话:“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你如果想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当着人的面说明,请求他借给你。如果你问都不问就拿来用的话,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你借东西好借好还,好还好借,这是我们平常讲的话,但是现在孩子确实是比较容易模糊和忽略的。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疙瘩,拿爸爸妈妈一样东西用用,还是给你们面子的,要不然问爷爷奶奶要好了,爷爷奶奶如果不给,就跟外公外婆要好了,于是家长都争先恐后给孩子了,从小把孩子宠坏了,不知道物品的归属,不知道尊重这件东西的主人。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叫义不摘梨,这个故事见于《元史》。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学者叫做许衡,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学者。在一个酷暑的天气里,他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阳河(今河南孟州市)时,大家口渴难耐,嗓子冒烟。这个时候,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上面结满了梨子,水灵灵的,让人垂涎欲滴。跟他一起逃难的人都争相恐后去摘梨子吃,只有许衡一人端坐在树下无动于衷,旁边的人觉得奇怪:你这一路上急急忙忙赶来,口渴成这个样子,这棵梨树又没有主人,你为什么不去摘一个吃呢?又没有人找你的事。许衡说:梨树是没有主人的,但是你难道不认为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吗?你心里难道没有主人吗?不知道这个行为类似于偷吗?这就是非常有名的义不摘梨的故事。


  义不摘梨的故事说明哪怕是没有主人的东西,也“须明求”,否则“即为偷”,那么关于把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区分到泾渭分明的程度,还有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当时有一个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带着仆人去拜访了一个很远的亲戚。当然,上门拜访亲戚是要准备礼物的,所以他准备了很多礼物。他让仆人挑着担子就去走亲戚,走着走着也不知道是迷路了还是走岔了,一直到中午还没到。两个人都感觉非常饿,饥肠辘辘。而在路边又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他们又没有准备午饭,怎么办呢?仆人就对老爷说:你看这一担子礼物,里面好多吃的,要不您就从这些礼物里边先拿些东西充饥。查道说:这怎么可以?这些东西是礼物,礼物就是送给别人的,你当初把它作为礼物了,那你就应该认识到,这已经不是你的东西,而是你送给别人的东西,我怎么能够偷吃呢?于是两个人饿着肚子赶路。一直到了亲戚家,才接受款待,吃了一顿晚饭。这个故事极端吧?今天我们很多人不能理解了:这个礼物是我买的,我要给别人的,但是还没有送到别人手上,这难道可以算别人的吗?但古人就这么认为,虽然不分明,但心里要有主见,就要知道它不是我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也有很多这种拾金不昧的故事,捡到东西一定给人送回去。但也有一些不良的情况,比如把人家的东西“眯”下来,看到没有主人,我赶快先拿掉。实际上后面这种行为在古人看来就是偷。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一物不苟取的良好品行。这样孩子长大以后,进入社会一定会受益匪浅。如果我们家长认为这些都是小事,孩子拿块糖,从奶奶饼干盒里拿块饼干吃了,也不跟奶奶说,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些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种随随便便、比较随性的不良好习惯。长大以后进入社会,往往会被人误解,或者会给别人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到了那个时候,家长后悔都来不及。


  《弟子规》到这里结束了它的第四部分“谨”。在古人汉语中,“谨”的本意是说话小心,要注意说话。后来泛指谨慎、小心、慎重、恭敬的意思。《说文解字》里讲:谨,慎也。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谨慎谨慎”是放在一起的。与“谨”相关的词还有畏、敬、俭、让、勤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都是从“谨”生发出去的。“谨”要求每一人立身处世要小心谨慎,要接受社会规则的约束,遵循一定的道理准则,千万不能无所畏惧,千万不能放纵自己。这是儒家对个人修养的一种的基本的要求。谨,特别重要的是要求一个人有所不为,要求一个人言行慎重,勤勉修身,要经常自我反省,对比人要礼让、恭谦。在中国传统当中,让一个小孩子从小养成“谨”的习惯,是希望他将来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弟子规》的诚信在它整个的篇章结构里面是崭新的一章,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弟子规》是怎么来讲述诚信的?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