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链接:http://bugu.cntv.cn/life/humanities/baijiajiangtan/classpage
/video/20100722/100594.shtml
凡道字①,重且舒②;勿疾急,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③。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④。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①道字:说话吐字。②重:指发音吐字清楚。舒:流畅。
③跻:登,升。这里指深入同一行列,成为同一类人。④无加警:无则加勉,警告自己不去做。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就是通过规范生活中的言行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品质。那么,《弟子规》是如何规范孩子们日常说话中的咬字吐字的?说话的时候,又应该怎样控制语言的轻重缓急呢?
人言为信,言必信,行必果。因此《弟子规》“信”篇,就是通过规范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是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不仅如此,《弟子规》还对孩子说话时咬字吐字,以及语言的轻重缓急做了明确的规定。那么,《弟子规》在这方面具体是怎么要求的呢?儒家文化特别强调榜样的力量,《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又会树立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学习榜样呢?
《弟子规》前面讲要重信义,要重承诺。无论是讲信义也好,还是重承诺也好,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弟子规》对一个孩子从小如何养成恰当的语言表达习惯,或者说一个孩子从小应该怎么说话,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你看,这已经关注到孩子们的咬字吐音,说话的时候应该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发音舒缓,不要着急,也不要含糊其辞。这些非常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最容易忽视的。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比较重视孩子是不是口齿伶俐,是不是语言快捷,是不是反应急速,但是别忘了,所有的快捷也好,口齿伶俐也好,都要有一个度。
不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应该“重且舒”。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受到很多益处。
现在大家一般都比较关注美女,其实在中国古代好多美男子也是备受关注的。有一个美男子,我们过去没有提到过,他之所以在历史上地位特别高,受到广泛赞赏,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说话是“重且舒”的典型。
这个人的名字叫裴楷,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他是西晋时期非常重要的朝臣,也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名士。
裴楷在当时有一个称号,叫玉人,就是说他长得像玉一样,非常温润、洁白、细腻,典型的一个美男子,他风神高迈,仪表俊爽,即使粗服乱头也气宇不凡。当时的人们称赞他: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你只要跟他一见面,就好像面前是一个玉雕的人,好像人行走在玉做的山上一样,光彩照人。他之所以如此有名,不仅是因为他的仪表像玉一般温润、雍容,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风采也像玉一般的清修高洁,他说话非常有涵养。
由于家教好,他从小说话就非常注意“重且舒”。他的学问也不一般,精通《易经》、《老子》等经典。你说一个学识渊博、谈吐儒雅、咬字清楚的美男子能不招人喜欢吗?因为他很有名,所以被招到皇帝面前去侍读。皇帝的气派比较大,一般自己不看东西,如果一些圣旨,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他就让裴楷读给他听。据史书上记载,由于他口齿清楚,发音凝重,所以大家为他总结了八个字:左右属目,听着忘倦。意思是他一说话大家都盯着他看,非常专注,让人忘记了疲劳,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裴楷就凭着他讲话“重且舒”,曾经刀下救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中国古代的帝王都非常相信术数,这在今天看来是迷信,当时的人不会这么看。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武帝登基之后,找了一个算卦的人给他算卦。这个人算出来一个字:一,一二三四的“一”。人家刚刚当皇帝,你算一个“万”字多好?你就说人家能当一万年皇帝,干吗算个一?晋武帝一想:这个老小子,这不是说我能当一年的皇帝吗?觉得很不吉利,就开始翻脸,准备把这个算卦的给拖出去砍了。
这个时候,群臣相顾失色,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怎么弄出这么一个结果?裴楷正好在旁边,他引用了何晏的《老子注》,以非常凝重和舒缓的语气讲了三句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如果只有一个天,当然天是清的了,对不对?如果天上出现两个天,这边乌云遮日,那边不要发生气流对撞吗?地得一则宁,如果地震了,这块地拱起来,那块陷下去。侯王得到了一,那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根本就是一,一是最吉利的。裴楷由于“重且舒”的咬字,整个朝廷都听到了,皆大欢喜。晋武帝一听,算了,重赏。那个算卦的本来要成为刀下之鬼,这一来不仅得救了,还得了一笔赏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如果一个人吐字含糊、咬字不清,在生活中就会闹出各种各样的笑话来……
反之,如果说话不是“重且舒”,会闹出什么事来?这在历史上也有,只不过大家不太注意。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太平广记》里面记载,这个人叫侯思正(也有侯思止的说法),本来是个衙役,也就是衙门里面一个比较低级的办事人员。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说话不讲究,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因为告发了别人当了官,得到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有一段时间是鼓励大家告密的,这个人就当官了。他原来不是衙役出身吗?当官以后,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侯思正小人得志,所以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审问一个忠臣,很高的一个官,叫魏元忠。审着审着,他又不着调了,怎么不着调呢?他不是吐字不清吗?说话也不懂得重且舒,很快,很急,他跟魏元忠讲:你赶紧去,要不呢?你就把……你赶紧去吧,要不你就……就说了这么一句话,没完没了地说。刻这句话没人听得懂啊,什么意思?
魏元忠明白,他这是说话太快。当然魏元忠不认罪,人家没罪,认什么罪?实际上他是想说你牛什么,你要真有本事嘴硬,去把白司马坡给背起来。在洛阳城旁边有个大山坡,叫白司马坡,但他说的就是轻且急,没有说清楚,说完整,别人听不懂。下面一句说:你要有本事,不然你把孟青吃了。孟青是什么人呢?孟青是唐朝的一位很厉害的大将军,曾经拿着一个大棒子打死过人。所以他的意思是说:你嘴硬什么,你有本事吧这个山坡给我背起来,你要再有本事把那个将军去吃了。但魏元忠听不明白:你莫名其妙地跟我说什么呢?就楞在那里。这下侯思正的态度就更恶劣了,就拉着这位忠臣的两只脚在地上拖来拖去。最后把这个魏元忠给拖火了:你说话说得不清楚,我听不懂怎么回答你?你还来拖我。你别拖我了,算我倒霉,运气不好,好比是骑了一头恶驴被摔下来,可是我这个脚还挂在驴镫上,所以被你拖。
魏元忠说话倒是“重且舒”了,侯思正听得一清二楚,这下他更火了:你这是什么话,你敢辱骂我是恶驴啊?我立马把你杀了。
但是武则天刚好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呢?武则天不是信佛吗?所以禁止屠宰,这两天不能杀生。于是他又说了一堆乌七八糟的话,大家还是听不懂。旁边观看审判的官员就说这个人也太逗了,把情况向武则天做了汇报。武则天听了以后也大笑:怎么有这么一个人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还整天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惨,而且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笑柄。所以说话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弟子规》在说完了孩子应该怎么咬字,怎么吐字,怎么舒缓凝重地说话以后,接下来又有四句话,而这四句话在今天则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的话。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就是通过规范生活中的言行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品格。但是这样一本几百年前的小册子,它并不是完全适用于今天的人,那么接下来《弟子规》会涉及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为什么不适用现代人呢?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意思很明白了,在这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多了去了,有说长的,有说短的,只要跟自己没关系的,你就不要去管闲事。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这四句话,毫无疑问,这四句话里明白着一种意思:那就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或者说,只读圣贤书,莫问窗外书。这种味道很浓,这是我们今天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倡导主动去关心别人,应该倡导见义勇为。在社会上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不恰当的事情,即便跟我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也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尊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弟子规》这四句话里边的这一层意思剔除掉。
同时,我们在读《弟子规》的时候也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点,《弟子规》主要针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这段话的本意,我想主要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年龄阶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要分心。
假如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那么《弟子规》这么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对这四句话我们要辩证地理解。
《弟子规》在讲完了这些方面以后,对于孩子从小应该形成良好的习惯,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在儒家文化当中,特别强调的榜样的力量。
《弟子规》要求孩子“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到别人好的地方,你要即思齐,马上就下决心,要发这个愿,要有这个志向去赶上他。纵去远,即便想去还很远;以渐跻,你要立下一个长远的规划,逐渐地赶上他。
古代有部书叫《说苑》,里面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非常有意思。有一位姓南的先生遇到一位姓程的先生,这位姓程的先生一看南先生来了,很高兴,就给他煮了一条鱼吃。煮了一条什么鱼呢?娃娃鱼。这在今天是绝对不允许的,娃娃鱼是国家保护动物,是不能吃的。这位南先生就说:“吾闻君子不食鲵鱼。”意思是我听说君子不吃娃娃鱼。为什么君子不吃娃娃鱼?道理很简单,因为它叫娃娃鱼,叫起来的声音像小孩哭一样,君子有恻隐之心,是不忍心吃的。那个程先生很楞:我好心好意给你逮条娃娃鱼煮好了,你还不吃。程先生就说:“乃君子否,子何事焉?”怎么,你觉得你是君子?吃不吃娃娃鱼跟你有什么关系啊,君子跟你有什么关系啊?这个南先生讲:“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我还不是君子,但是我听说过怎么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跟我们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呢?上比,他和比他强的人去比,我们一般人只会在物质生活方面有时候去跟比自己强的人比,但是君子不是,君子是比道德。在道德上比,所以广德也,君子的道德水准提高得很快。“下比,所以狭行也”,如果你往下比,就会越比路越窄。你看,我今天早晨懒得去上班了,九点上班,我睡到九点十分才起床,你看我办公室还有一个人,睡到九点半才起床呢。这就叫下比,会越比越糟糕,路就越行越窄。“比于善,自进之阶罢了”,如果我去追求善的,去把自己按照好的标准随时去对照、去努力的话,我自己就会进步得很快。“比于恶,自退之原也”,如果我经常跟不如我的人比,跟做得不好的人比,那我不是每天都在退步吗?“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我哪里敢自认为我是君子啊,只不过我内心向往做一个君子罢了。
古人也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你看见一座高山,你会生敬仰之心;你看到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会去追随它。这都是在讲榜样的重要性。在古代,有很多人把见贤思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时刻要求自己。如果见贤思齐这句话能够在孩子们的脑海当中扎根,让孩子懂得应该不停地按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用一个比较长远的学习规划去实现自己的志向,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就会取得比较大的成就。
别人身上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别人身上的缺点,是不是对我们就没有用处呢?《弟子规》告诉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也能有所学。那么在比自己能力差的人身上能学到什么呢?
《弟子规》接着又写了四句:“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要求孩子做到,你如果发现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你要马上反省自己,你自己有没有?如果有的话,马上改掉,没有的话,你要提醒自己时刻警惕,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唐太宗就是这样的人,他很善于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但是他更善于汲取别人失败的教训。他为了提醒自己,不要重蹈隋殇帝骄奢淫逸的覆辙,他断然放火,焚烧了一座非常著名的楼阁—迷楼。这个故事是非常发人深省的。
可见,古人在这方面是高度警惕的,对于失败者,对于在他们面前被历史所淘汰的人物,他们非常注意总结教训。
孔子曾经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希望孩子们从小形成虚心的学习态度,认识到任何人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又应该怎样向他学习呢?
我们要见贤思齐,贤者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
《弟子规》的回答还是很清楚:“惟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别的呢别管,重点看看两个“惟”字,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德学和才艺,如果不如别人的话,你要自己奋发,下决心去学习。
清代有一个名士叫叶天士。有一次,一位上京赶考的举人,经过苏州时觉得不舒服,就请叶天士去看。叶天士一看,就问他:你怎么了?那个举人说:我身上都挺好,没有哪里不舒服,但是我每天都在口渴,我不停地想喝水,很长时间了。叶天士给他一检查就说:我劝你别去赴考,你内热太重,得了消渴症,不出百天必不可救。再过一百天就完了,我也治不好你,你就别去考试了。这位举人一听,那么有名的大夫跟我说,我的命只有一百天了,他突然想通了。怎么想通了?我既然没有几天活头了,那我更应该去考试,博一个功名,也算是给自己和家里有个交代,所以他坚持去赴考。走到镇江,他碰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也懂医术,一看就知道他得了消渴症。于是劝他:你有这病,没什么办法,但是你愿不愿意相信我?这个举人一听:这也没什么信不信,叶天士都说我命不过百天,那我就听你的。老和尚跟他说:你这样,每天就吃梨,口渴了你吃梨,饿了你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这个举人就真的坚持吃了一百天的梨,果然平安无事,而且一下考中了进士。等他回来的时候,衣锦还乡,碰到了叶天士。叶天士晕掉了,因为他是一个名医,说话都很灵验的,怎么看你得意洋洋、容光焕发地回来了?觉得很惊讶。这个举人就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了他。叶天士一听,哦,在镇江有这么一个和尚,他一定有过人之处。他就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改名为张小三,跑到庙里要拜这个老和尚为师。每天起早摸黑,为这个老和尚跳水砍柴。老和尚一看这个小伙子很勤奋,很喜欢他,每当有人来找他看病的时候他都带着这个张小三,让他在旁边看着。在那儿呆了三年,叶天士把这个老和尚的医学都学到手了。这个老和尚就说:张小三,你跟了我三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你已经超过了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立即下跪拜师:大师,我是叶天士。
现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最难得一件事情是什么?是教孩子学会虚心。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缺乏参照性,他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里,从小备受长辈的宠爱、夸奖、称赞、奖励,所以往往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但是很多孩子却不容易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更难虚心地承认别人比他强的地方。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你只有意识自己有所欠缺,才会虚心地去学习。而学习什么?这是今天的教育当中特别麻烦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导向,就是对成功的片面理解。在很多家长的心目中,让孩子学一样的东西,将来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工资很高,可以买很好的车子,可以买很大的房子,把成功等同于这种德、学、才、艺以外的东西,这一点是非常要命的。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树立一个榜样,而在这个榜样的身上,主要就要学习德、学、才、艺这几个方面的长处。而别的,相比德、学、才、艺而言都是次要的,应该先放在一边的。
《弟子规》在强调了榜样的重要性以后,在明确地论述了如何向榜样学习以后,对孩子的教育还提出了哪些应该重视的方面?请大家听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