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手机模板

从陶行知“喂鸡”谈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1-03-21阅读次数:939

1938年陶行知到武汉大学演讲,一开始,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讲台,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讲话,而是从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陶行知左手按住鸡头并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他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一点就是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和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即因材施教。

翻开成语词典,因材施教根据的意思,资质的意思,施加、进行的意思,教育意思;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习的人的不同志趣、资质来进行不同的教育。在我看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材,关键是因材,目的在于成才

一、识材是前提

美国思想家艾伦·布卢姆在其闻名遐迩的《美国精神的封闭》一书的前言里一起头就如是说:教师……必须始终盯住人类完善的目标,同时也要把握自己眼前的学生的禀赋。他得不断地认识前者,评估后者达到这个目标的能力。关注年轻人,摸清他们的渴望和领悟能力,是这一行的本质。受教育者是人,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整体的人,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首先,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水平、性格、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其次,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可通过访问原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家长,通过作业、测验、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等途径;第三,将了解到的情况可整理成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卡,并依次记录其每学期、每一方面的成长情况。

二、因材是关键

陶行知曾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同样,我们既要坐而言因材施教的规律,也要起而行因材施教的规律,要针对教育活动中常面临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失足生施以不同的教育,长善而救失。

一是针对优等生的自傲心理,找出自省点。一般而言,优等生是班级中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但容易自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们需要择好时机,指出这类学生的自省点,帮助他们自我反省,在各方面更上一层楼。

二是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开启动力点。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的中间状态,他们通常缺少拼搏精神,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产生无为心理。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们需要摸准他们的兴奋点,鼓励他们改变现状,追求卓越。

三是针对后进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是在学习等各方面让教育者头疼的学生,往往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爱走极端。对于这部分学生,教育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挖掘他们的长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放大、鼓励,努力使他们身上难得的闪光点成为星星之火

四是针对失足生的自弃心理,激发内燃点。不论哪一类学校都会有学生偶然犯错误,这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沮丧、彷徨心理,容易陷入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方式,通过横向纵向对比,使学生认清自己犯错的原因,通过反思放下包袱、明确不足、找到优势、建立自信,确定新的进步目标。对于这一点,陶行知先生关于四颗糖的教育故事令人受益匪浅。

三、成才是目的

王守仁在《传习录》里谈道: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知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

一是促进受教育者百花齐放,使每一位受教育者各得其所,能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我们就可以说是教师之功也。二是帮助受教育者各显神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教育若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各显神通、发挥所长,体验成功、感受幸福,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成功的教育。

访问电脑版

青岛福林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宏大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