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百家讲坛 钱文忠讲《弟子规》17

发表时间:2013-04-22阅读次数:1084



视频链接:http://video.baidu.com/v?word=%C7%AE%CE%C4%D6%D2+%A1%B6%B5%DC%D7%D3%B

      9%E6%A1%B71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①,地同载②。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③。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④。


  已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⑤。


  ①天同覆:同在蓝天下。覆:遮盖。


  ②地同载:共立大地上。载,承载。以上两句指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上。


  ③貌高:指外表高大威严,仪表堂堂,好像正人君子。④言大:自我吹嘘,夸夸奇谈。


  ⑤轻:轻易,随便。訾(zi):诋毁,说人坏话。


  人最应该重视什么?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才华和名望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才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别人承认的、对社会有益的人呢?


  《弟子规》在“泛爱众”的篇首,就提出了“凡是人,皆须爱”,那么,这种爱到底是哪种范围和意义的爱呢?我们又该怎么爱除了亲人朋友以外的人和世界?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对那些不如自己或者比自己强的人,我们又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弟子规》在讲完“信”这个部分以后,开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泛爱众”。我们现在讲解《弟子规》的时候,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其实《弟子规》本身并没有这个划分。


  开篇就是非常感人的四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为什么说它感人?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共享一片蓝天,共居一块大地,难道我们不应该相互关爱吗?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而儒家的创立者孔子是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和价值标准的。那么什么叫仁?我们经常讲仁义道德,这个仁,既复杂又简单。要说复杂,“仁”字在儒家典籍当中出现得实在太多,就一部《论语》而言,仁字的出现次数数以百计,比比皆是。简单来说,什么叫仁呢?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你要去爱人。儒家也讲:“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你立志要成为一个人,如果你立志要去爱人,那么你不会干什么坏事的,那就不会有恶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这样,那就不会有恶的。可惜不是,这个世界上人的差别太大了。


  我们一直说,儒家的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我们叫等差之爱。比如讲,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比爱自己的祖父母要多一点。我们爱祖父母比爱自己的曾祖父母要多一点。我爱自己的父亲,比爱我的叔叔、伯伯要多一点,我爱自己的妈妈,比爱我的阿姨要多一点,这叫等差之爱,是有点差别的。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们就不能理解这句话了,不能理解《弟子规》这句话了,“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一种博爱。


  问题在于,儒家的爱确实是一种等差之爱,但是儒家的爱也有博爱的成分,也有博爱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的学派就是高高标举起这种博爱思想的,比如墨家,讲兼爱,那就是讲博爱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博爱是完全来自西方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博爱也有中国传统的源头。我们今天在讲到《弟子规》这部分的时候,特别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强调人是万物之灵,但是对于与人类共同升华在同一个天地下的万物,也是强调要有爱心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大强调征服自然。我们虽然有人定胜天这样的话,但传统的主流是强调天人合一的。我们知道,西方的文明和东方的文明有区别,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西方的文明就非常强调人要征服自然,征服大海,征服高山,把地底下的资源挖出来,为人类所用,这样做的后果大家已经看到了。当然不是说这么做没有积极的一面。它是有好处的,如果没有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社会不会发展到今天。但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儒家这种爱的精义,除了爱人还有别的万物,我们也都要爱。这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是特别重要的。


  爱人的故事我不想跟大家讲,我只想跟大家爱动物的故事。而由一个人对待动物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某种东西,怎么被别人认同。鲁国有个国君去打猎,打到了一只小鹿,他就派一个姓秦的臣子把这只小鹿带回去,准备晚上杀了吃。这位姓秦的臣子走在路上,发现有一只母鹿一直跟着他,而且不停地在叫。这位秦先生不忍心,他想:我们国君抓到的这只小鹿大概是这头母鹿的孩子吧。他就把这只小鹿给放了。这位国君打完猎回来,就问这位姓秦的臣子:我的鹿呢?这位秦先生说:路上有一只母鹿一直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所以我就私自把小鹿给放了,让它跟着自己的妈妈走了。国君当然很生气了:我辛辛苦苦打了一天猎,本来满怀欣喜地准备回来享受我的猎物,你竟然把我的猎物给放了。国君随即就把这位秦先生赶出了鲁国。


  一年以后,鲁国的国君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位老师,这个时候他又想到了一年前被他赶走的秦先生,就派人恭恭敬敬把他请回来。身边的人看不懂了,就问这个国君:大王,这个人不是原来得罪过您吗?私自把您的猎物给放走了,怎么您现在又请他回来当公子的老师?这是什么道理啊?这位国君很聪明。他说:这个人连一只小鹿都不忍心杀死,何况是对人呢?请这样一个心里充满爱的人来教我的儿子我才放心啊。国君是通过秦先生对一个动物的爱看到了他对万物的爱,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位理想的国君,能够爱人民,能够爱万物,因此他把自己的儿子交给这个当年得罪过自己的臣子来教育。


  《弟子规》要求我们要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的亲人,对天地万物都应该如此,这样的仁爱之人才是真正的仁者。那么接下来《弟子规》说的“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人最应该重视什么?究竟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呢?


  人最应该重视什么?究竟是外表还是内在?别人最终是通过什么来评价自己的?究竟是外表还是内在?《弟子规》有明确的意见。我们现在都习惯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孩子学唱歌、学跳舞、学外语、学乐器,这当然非常好。问题在于,我们是否也对孩子的内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呢?


  《弟子规》接着讲,“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这里讲的就是内在的德行和外在的容貌之间的关系。正如《弟子规》里所说,“行高者,名自高”。你只要德行高,你的名声自然就会高,这是更注重内在的东西。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做晏婴使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齐王要派一个人出使楚国,挑来选去,最后派了长得非常矮,长相普通,甚至有些猥琐的晏婴去。楚王一看,齐王怎么派这么一个人来啊?就准备侮辱一下晏婴,在城墙下面开了一个非常小的门,规定他只能从这个地方进来。晏婴不卑不亢地说:这哪里是人走的门啊?这是狗洞啊!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那我就走狗洞。楚王一听.那我们楚国不就成了狗国了吗?只好打开大门请晏婴进去。楚王见到晏婴之后就说:齐国没人了啊,怎么把你给派来了?晏婴的回答更妙:我们齐国派使节有一个规矩,上等的国家派上等的人去,我在齐国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一听,对晏婴肃然起敬。


  过去我们讲,人不可貌相,既然人不可貌相,那么要凭什么去观察人、判断人、认定人呢?最重要的是关注他的内在,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大夫,他的姓很怪,但是在历史上曾经很有名。姓哀。传说中,这位哀大夫相貌丑陋无比,而且别人有的外貌缺点他都有,集人类丑之大成。他不仅丑陋,而且还驼背,还是瘸子.就这么一个什么怪毛病都有的人。鲁哀公很好奇,怎么会有这么一个人啊?他就把以丑出名的哀大夫给叫过来,一看,以恶害天下。就是以他这种长相之丑恶,让天下都害怕,就像《巴黎圣母院》里面的卡西莫多。但是鲁哀公还是比较厉害,并没有嫌弃他。而把国政交给他,把管理国家的重任交给他。结果在这位哀大夫的治理下,鲁国四个月政教大兴,社会风气大大改观。我想,鲁哀公开始大概是出于好玩儿任用他。来他自己想不明白了:我任命这么一个丑八怪管国家,却管得这么好。他就去问孔子:有这么一个人。丑无比,但是这个人很奇怪,男人和他相处,就舍不得跟他分开。大家都愿意跟他交朋友;女人见到他,扭头就向自己的父母提出要求,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先生的妾。我把他召来看过,真的相貌丑陋,一丑动天下。他跟我相处不长,我就很了解他,并且信任他了,所以把国事委托给他。他很淡然,好像并不当回事。现在他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是又走了。我内心就像失去了什么,很不愉快。请问孔老夫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啊?


  孔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有一次我到楚国去.看见一群小猪正在吮吸母猪的乳汁,而母猪躺在地上。我正在旁边观看,忽然,这群小猪一下子全跑开了,我才发现,原来这头母猪已经死了。所以,我悟出一个道理.小猪爱它们的母亲,爱的不只是形体,而是支配这个形体的精神。如果爱形体的话,形体又没变嘛,这母猪还躺着,刚死啊,但是它的精神已经不在了。按照古人的说法.死了以后魂魄就没有了。战死沙场的人.埋葬他的时候一般无须在棺材上面加什么装饰,战死的人不在乎这个,砍掉了脚的人也没有理由去珍惜原来的鞋子,因为他们都失去了根本。所以孔子强调的是人要重根本。什么是根本?内在的才是最根本的。


  《弟子规》说一个人的名望不是靠自我的标榜获得的,而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也要做到非言大,因为自我膨胀的言大者是不可能获得别人尊重的,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诗圣杜甫的爷爷。


  过去强调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话今天可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古人要传达的精神是什么?你的财富也好,官位也好,容貌也好,所有东西最后都会离开你。只有一样东西不会离开你,那就是你内在的才学、品德,它永远不会离开你的,别人想夺也夺不走。所以古人一直强调孩子从小要努力学习,要德艺双修。“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意思就是说,要别人信服你,靠的不是说大话、吹牛,否则别人不仅不会信服,你还可能惹祸上身。而“才大者,望自大”,你真正有才华,你的名望自然就会大起来。


  我给大家讲一个人,谁呢?杜甫大家都知道,我要讲的是他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非常有才华,他的才华不一定比他的孙子杜甫差。但是问题就在于,这个人才大话也大,不够低调,可以说是历史上不低调的标兵。他当时和另外三个人合称为“文章四友”,四个人都非常会写文章。唐朝的进士很难考,而杜审言二十多岁就成了进士,所以他非常有才华,武则天也非常欣赏他的诗文。根据《新唐书?杜审言传》的记载,“恃才高,以傲世见疾。”什么意思,他自恃才华超人,所以把谁都不瞧在眼里,还经常说大话,遭人嫉恨。有一次.跟他齐名的文章四友的另一个才子苏味道写了一道判词,就好比咱们今天法院的布告、判决书之类的。这篇文章其实写得很好,但是杜审言觉得自己才大,心里很不爽,看一眼之后就说味道必死,就是苏味道一定要死。别人一听吓坏了,说不会啊,苏先生身体很好,他怎么会死呢?杜审言讲:“彼见吾判,且羞死。”那是因为我没写,如果我写了这判词,让苏味道看见了,他会羞死的。这口气够大吧,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经常跟人家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我的文章写得好啊,好到什么地步?好比我是官,屈原、宋玉得在旁边站着,只能做我的部下;我的字写得好啊,好到什么地步?王羲之看到我都得磕头。


  后来,他生病了,很多人都去看他。临死前他还说了一句大话,“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就好像我们今天讲的,我在这个世界上混得不好,主要是运气不好,我也不想说什么了。这还没完?最后还不甘心说了一句大话,“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他说我想想,我在这个世界上运气不好,我也不大想活,也没什么意思,我活在这里把你们给“压”死了.你们没法出头,我太厉害了,我现在死吧,对你们也是一个安慰,只不过我不甘心啊。为什么不甘心,没有人能够接我的班啊!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当然不如杜甫了,实际上他才华也很高,但是他说话做事太过分。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读一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君子就应该像莲花一样,只要你真的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你就会有“香远益清”。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你真的品德高尚.那么你即使低调一点别人也会知道的。这是《弟子规》要孩子从小养成的一个好习惯——谦虚。


  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呢?假如别人的才能超过了自己,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态去面对?《弟子规》讲:“己有能,勿自私;人又能,勿轻訾。”自己有才华有能力,不要自私,看到别人又才华有能力,你不要去贬低诋毁。可是这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遇到具体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接下来的问题是,你自己谦虚了,你怎么去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假如别人有才能,你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态去面对?《弟子规》讲:“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你自己有才华不要自私,别人如果有才华,你不要去诋毁。这个意思大家都明白,但是放到现实当中,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这个“己有能,勿自私”大概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自己有才华,你不要自私,让大家知道,现在很容易做到,电视上有很多才艺秀,就是让你去表现自己。但是现在有很多人没什么才华,却以为自己有才华。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在今天,真正难做到的是“人有能,勿轻訾”。别人有才华,你不要去贬低他,不要去诋毁他。现在有一种现象非常不好:笑人无,恨人有。你没有,我取笑你,我看不起你;你要有了,我会嫉恨你。两个同学考试,我考了九十分,你考了八十五分,我瞧不起你,这也叫笑人无,是不应该的。如果我考了九十分,你考了九十五分,我恨得要死.咬牙切齿,这种心态也是不健康的。《论语》里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有所成就的话.也应该让别人有所成就;你自己想闻名天下,想发达的话,你也应该让别人发达。你不能只允许自己有好事,不允许别人有好事。


  春秋的时候,晋悼公向自己的大夫祁黄羊请教,说你看看谁能够去管理南阳啊。祁黄羊回答:解狐。晋悼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他啊。祁黄羊说:国君,您问的是谁能够去管理这个地方,您没有问我的仇人是谁啊。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不久,晋悼公又去同祁黄羊:现在军队缺个头,我要找一个人来管理军队,你看谁行?祁黄羊说:祁午啊。晋悼公又晕了: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对啊,您问我谁能当军事长官啊,没问我谁是我儿子啊。心胸坦荡。前面一个叫什么?叫“人有能,勿轻訾”。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他有某方面的才能你就不应该去贬低诋毁,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去看待。“己有能,勿自私”,虽然不是他自己,但也是他自己的儿子吧,他自己的儿子有军事才能,也不必自私,你可以大大方方地推荐他。这种心胸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我们今天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我们会钦佩,但是对别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才能,很多人可能会不屑一顾或者嗤之以鼻。下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能力,都有可能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那么,这又是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庄子》里边有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后来被人演绎了,和原文不尽相符。我们知道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公孙龙。公孙龙很有学问,手下有好多弟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本领。有一次,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跟他的弟子说: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只喜欢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的人,我看都不要看,我不喜欢。这时候,有一个人就跑来求见,公孙龙一看这个人相貌平平,就问:我不结交没有本事的人啊,请问您有什么本事?那个人说:先生,大本事我没有,但是我有一副好嗓门,声音特别大,哪怕距离很远,别人也能听得见,一般人没这个本事。公孙龙回头一看,就问自己的弟子:你们中间有没有声音比他大的啊?弟子们争相回答:我们的声音都很大,我们都是大嗓门。然后都斜着眼睛,很轻蔑地看着他。公孙龙就说:那你们比试比试。众弟子推举一个嗓门最大的人,和那个人一起往前走了五百步,到了一个小山坡背后,然后朝公孙龙那边喊话,结果只有那个人的声音能听得到,那个嗓门最大的弟子的声音一点都听不到,于是公孙龙就把这个人收为自己的弟子。其他弟子很不爽,就经常欺负他。而且很多人在旁边讲:嗓子好算什么本事啊?我们老师是一个斯文人,又不需要人帮他吵架。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笑人无,恨人有”的心态。


  过了不久,公孙龙到燕国去见燕王,他带着一大群弟子上了路。没走多久碰到一条非常宽的大河,河面很宽。公孙龙他们这边没有船,远远地看见对岸有一条船,而且船夫正好蹲在船上闲着。公孙龙就让人把他新收的那个徒弟叫来,然后说:你帮我把那船给叫过来。那个被大家瞧不起的大嗓门一喊,声如洪钟,直达对岸,艄公立马站起来,将船划了过来。公孙龙一行上了船,一点都没有耽误跟燕王的见面。我们知道春秋时候,这些人见国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寻找为国君服务的机会,也就是当官的机会,他如果找不到机会,那群弟子都要跟着他饿肚子的。孔门弟子不也经常这样吗?孔子落难的时候身边的弟子也饿啊!到这个时候,那些原来“笑人无,恨人有”的弟子才认识到,这位新来的学友的一副大嗓子还真的有用。


  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种才能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重,而对别人的才艺不屑一顾。


  现在的孩子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家庭环境里,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对自己的才能和优点认识得非常充分。但是对自己的同学,对自己的伙伴,往往不够尊重,对别人的长处认识不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客观公正地去认识、评价、尊重别人才能的习惯,这个孩子进入社会以后,就很难交到很好的朋友,很难融人一个团队,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弟子规》在讲完了这些部分以后,又着重讲了孩子教育方面的很多问题。《弟子规》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够从很多小的地方,从细节之处,也是最根本之处形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