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百家讲坛 钱文忠讲《弟子规》19

发表时间:2013-04-22阅读次数:1132



     

视频链接:http://video.baidu.com/v?word=%C7%AE%CE%C4%D6%D2+%A1%B6%B5%

DC%D7%D3%B9%E6%A1%B719&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凡取予,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在给予和获取之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古人说的“取予不可苟且”究竟是什么意思?《弟子规》这些本来是用来规范孩子言行的话语,对成年人又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呢?


  现在的孩子,给的机会不太多,取的机会很多,因此他们就不知道在予和取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来把握这个度,怎么处理。取和予,当然是有所区别的。


  《弟子规》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只要牵涉到拿和给,那就一定要弄得明明白白,不要马马虎虎、模模糊糊。给予别人的时候,多一点不妨;拿进的时候,少一点不妨。


  古人很讲究,甚至讲究到不近人情的地步。有一部古书叫《风俗通》,在这部书和它的评注里面,我选出三位人物,是关于“取予不可苟且”的。


  有一位,原文记载很短:“颍川黄子廉,每饮马辄投钱于水,其清可见矣。”颍川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黄子廉,骑马,马渴了,他就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每次马喝完水他都要扔个铜板在水里,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马喝了河里的水,他得交钱。


  还有一位更绝:“太原郝子廉,饥不得食,寒不得衣,一介不取诸人。曾过姊饭,留十五钱,默置席下去。每行饮水,常投一钱井中。”有个太原人叫郝子廉,他很穷,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一次,他到姐姐家里去吃饭,在席子底下放了十五钱作为给姐姐的饭钱,悄悄地放,因为怕姐姐不收。而他平时走路时渴了的话,只要去喝井水,就放一个钱在井里边。有人也许会说,这不是胡闹吗?你放个钱在井里边叫谁捞去啊?


  最最绝的还有一个人:“鲍焦耕田而食,穿井而饮,非妻所织不衣,饿于山中食枣。或问之:‘此枣子所种耶?’遂呕吐立枯而死。”有一个叫鲍焦的人,他只吃自己种的东西,只喝从自己井里打的水,只穿妻子织的衣服。有一次他到山里去,饿了就吃树上的野枣子,这时旁边过来一个挺无聊的人,说,哎:你不是不吃别人东西吗?这棵枣树是你种的吗?结果鲍焦马上把枣子吐出来,站在那里饿死了。


  这三个人都很极端,也很不近人情,这个我们没必要提倡。但我们不得不说他们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


  孩子当养成取予分晓的习惯


  虽然,今天像前面这种极端的例子不会发生了,但是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的今天,关于取和予的问题却更加地突出了,如今的孩子在几个大人的呵护下长大,取多予少,逐渐养成了自私的习惯,不懂得分享。那么这样的缺点又会给孩子的人生造成怎样的困扰呢?《弟子规》讲:“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十二个字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第一,今天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不大知道给予别人,从小没有这个环境,不能怪他。第二,我们都会忽略,现在中国的第一考不是高考,是公务员考试。很多家长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去为国家服务,为民族服务,去当公务员,那就特别需要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取予分晓的习惯。不要出现媒体报道的那样:有些公务员贪污了,很多都是从小事情开始,不是说第一次就贪污很大一笔钱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汉代一位名叫刘宠的人,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是儒学大家。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他四次升迁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山里的老百姓朴实拘谨,有的竟然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井然有序,老百姓安居乐业,之后他被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人,听说刘宠要走了,都来相送,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得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刘宠说:“这我不能收,但老人非要他收,刘宠着急走,还要赶路,盛情难却,于是就收下了,出了会稽郡时,将这包钱投到了江中,于是,大家都传说这段河水从今往后特别的清澈,这条江就是今天的钱清江。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经过钱清,就问为什么有这么怪的名字?于是,人们就把流传了千年(东汉末年)的故事说给乾隆皇帝听,乾隆皇帝听了之后,挥笔提了一首诗:循历当年齐国刘,大钱留一话千秋。而今若问亲民者,订道一钱不敢留。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青史留名,就应该从小培养这样的习惯。


  《弟子规》接着讲:“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讲的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再次强调,在要求别人之前,先要求自己。如果自己也不愿意,或自己也做不到,那就别去要求别人。


  有恩必报,这是中国的传统,所以《弟子规》也提倡,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懂得人应该记恩,多怀感恩之心。古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怨恨能忘记就快点忘记,能放下就快点放下,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啊?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我们通常对那些给予帮助我们的人,会心怀感激,并且也会尽全力回报。但是对那些和我们有过节的人,却很少有人轻易的原谅他们,可是那些“以德抱怨”的人,能够化解不必要的纷争,甚至可以避免一场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魏国边境靠近楚国的地方有一个小县,一个姓宋的大夫被派往这个小县去做县令。


  两国交界的地方住着两国的村民,村民们都喜欢种瓜。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


  不巧这年春天,天气比较干旱,由于缺水,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一些村民担心这样旱下去会影响收成,就组织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里挑水浇瓜。连续浇了几天,魏国村民的瓜地里,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比楚国村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的村民一看到魏国村民种的瓜长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间便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魏国的村民非常生气,也要到楚国的地里去踩瓜秧。


  宋县令赶忙劝村民们消消气,让他们都坐下,然后对他们说:“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


  村民们气愤已极,哪里听得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怕他们不成,为什么让他们如此欺负我们?”


  宋大夫摇摇头,耐心地说:“如果你们一定要去,也没有什么错,错的是楚国。去了之后,最多只是解解心头之恨,可是,踩了以后呢?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的一个瓜的收获。”


  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宋大夫说:“你们每天晚上去帮他们浇地,结果怎样,你们自己就会看到。”


  村民们只好按宋县令的意思去做,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村民不但不记恨,反倒天天帮他们浇瓜,惭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后来被楚国边境的县令知道了,便将此事上报楚王。楚王原本对魏国虎视眈眈,听了此事,深受触动,甚觉不安,于是,主动与魏国和好,并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有如此好的官员和国民表示赞赏。


  魏王见宋大夫为两国的友好往来立了功,也下令重重地赏赐宋大夫和当地的百姓。


  这就是恩怨之间的处理方式,处理的好,大家都好,处理的不好,大家都不好。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现在,在很多家庭中,特别是城市家庭中,都有家务工作者,民间一般叫保姆、阿姨,他们和主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今天城市中的很多孩子,都是由家务工作者带大的,要求孩子从小对家务工作者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的家庭里有家务工作者,他们和主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古人不这么认为,古人有尊卑、等级、身份观念,这一点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古人管,今天的家务工作者叫婢仆,这是古人的用词,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责备古人,关于传统中国对这些奴婢或仆人是个什么样子?我们都看过电视中的仆人,主人对其实胡来喝去。今天我们的孩子有好多都是独生子女,有好多都是家务工作者带大的,对家务工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这应该是一个问题。有好多家庭,晚上聊天,孩子在旁边,这时对家务工作者,说:阿姨,给我倒杯水。这样非常不好。孩子在旁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长大以后会对他的合作伙伴或对他的部下助手也会这样,没什么好处。特别是别纵容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也做一点事情。仅仅是端正行为还不够,还要慈而宽,不要对家务工作者的尊重。


  在低位等级观念很严重的古代,也有一个如何善待婢仆的故事,而且在当时也被大家传为佳话,可见这样的善行即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也是受到大家认可肯定的。


  在宋朝时,有个诗人叫杨万里,一生主张抗金,他和陆游是齐名。我们这里说的是他的夫人罗氏。陆游、范成大、尤袤和杨万里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罗氏对待婢仆就是身贵端还是慈而宽,每年冬天(冬天是什么时候,睡觉的好时候,在被窝里能多睡会是一会儿)寒冬腊月,每天很早起来,为仆人先熬一锅热粥,让仆人吃完后,才吩咐仆人干活。一直坚持到七十多岁。杨万里不解,有一次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回答说:“仆人也都是有爹娘的,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大冷的天,我要让他们心中有了暖意之后,再去干活。”。


  非常难得的是,杨夫人一生共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全部由自己奶大。在那时,有权有势的官员都是要雇奶妈的,可她却坚持自己喂养,她说:看不了那些奶妈饿着自己的孩子去奶别人的孩子!


  杨夫人在八十岁时,随做官的儿子住在一起,她坚持种麻纺织,亲手给儿子做衣服。


  他这样的行为一时被传为美谈。她一生育有七个孩子,四男三女,全都是她母乳喂大的,在当时杨万里是一位做官的,家里请一个奶妈是不成问题的,但罗夫人说,如果有人喂我的孩子,就会有别人的孩子挨饿,那样我会心不安的。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大官,于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就说:“母亲受罪,儿子享福。善有善报呀。”


  弟子规是这样结束泛爱众的部分,“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如果是势服人,心里会不服的;如果是理服人,大家就会无话可说,心悦诚服。第六部分就这样结束了。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仁者,从人从二。仁者,就是学会互爱、互信、互助,要求人类和谐共处。天同覆地同载,最主要的是对人的生存权、生活权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