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大师传授育儿新办法
告诉孩子你在乎他的情绪
2011年11月12日 B01:B01-女性周刊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孙立梅
“你们这一代的孩子真幸福,要什么有什么”,“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将来着想”,每当父母们讲这些话的时候,孩子的感觉是什么?——他们更像是父母的 “产品”,父母只关心他们是否 “优质”,而忽视了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无意识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暴躁、孤僻、逆反、甚至可能剑走偏锋的性格,在讲究父母权威的亚洲国家,这种紧张的亲子关系更加明显。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Coach)创始人约翰·戈特曼博士的儿童情绪管理训练,才会引起众多亚洲父母的关注。
戈特曼博士认为,在父母最应该告诉孩子的几句话当中,应该包含着这一句:孩子,你的情绪我很在乎。同时,擅长管理自己情绪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这种能力。
情绪“抹杀型”和“训练型”父母
为了研究 “情绪”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戈特曼博士在长达36年的时间里,针对3000个家庭进行研究和调查,后来又针对儿童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戈特曼将父母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即 “情绪抹杀型”与 “情绪管理训练型”。
情绪抹杀型父母的主要特点,是无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内心不太明显的情绪,他们把负面情绪视为禁忌,而一厢情愿地渴望孩子永远保持开朗和幸福。一旦孩子的负面情绪持续过久,他们就会认为其毒性也会愈加强烈。这种类型的父母无法容忍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负面情绪,有时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事,家长也会惩罚小孩,原因是孩子莫名地烦躁或发火了。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表现则截然不同。研究者问一位家长: “如果孩子因为别的小朋友的错误而变得忧伤时,作为家长,您会如何解决?”这位爸爸回答: “我会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并试图理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果是哪个调皮的孩子打了我的孩子,又加以挑衅,那我就会立即停止手里的一切事情,会全身心地考虑儿子的事情,让我脱离自己,真切地与孩子一起感同身受。”这就是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典型,他们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是正常情绪的一部分,即使孩子表现出气愤、伤心或害怕时,他们也会包容地看待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这类父母会给孩子解释有关情绪的不同种类,并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情绪。
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这两类父母的表现也完全不同。情绪抹杀型父母会在一开始灌输给孩子大量的信息,然后就置之不理,似乎只等着孩子在下一秒犯错。终于等到孩子犯错了,就会立刻亲自出马,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这样不对,是错误的。你应该那样做!”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会采用全然不同的方法,他们并不会灌输给孩子许多信息,而是在孩子能自觉开始尝试时,就放手 “退居二线”。如果孩子失误犯错,他们也会在事态得以控制后才介入,并适时地鼓励孩子: “不错,做得很好。你正在很努力地尝试着。”最后,顶多再给孩子一些其他建议和提醒。
从关注“行为”转为关注“情绪”
孩子通过情感来了解世界,这种了解早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会逐步显现出来。戈特曼的学生埃里森·夏皮罗的一项研究显示,只要观察孕后期3个月期间夫妻的争吵过程,根据他们的争吵方式就能判断出,他们的孩子在月龄3个月时笑与哭的次数比率。那些能冷静且温情解决矛盾的夫妻,他们的孩子往往笑比哭多得多。这样的孩子即使在愤怒时,也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并且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平静。由此可见,父母的情绪变动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影响力之大。
韩国儿童心理学家崔圣爱和赵璧是最早将“情绪管理训练”带到韩国的。在与赵璧、戈特曼合著的《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崔圣爱如此描述韩国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无一例外都在漠视和压抑孩子的情绪,一味地强调理性处事。当孩子哭时,大人会冷漠无情地喊“停”,一下把孩子所有的情绪都憋回去了。甚至还威胁孩子:“你看,那边警察叔叔正瞪着你呢! ”有些家长还喜欢用奖励来引诱孩子的情绪,如只要不哭就立刻奖励一个冰激凌等。而当所有的恐吓和贿赂无法镇住孩子时,就可能对孩子大打出手。 “这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孩子无法从成熟的大人那里学到有关人性与理性相和谐的办法”。
跟中国相同,近年来,韩国也发生过一些诸如学生在课堂上掌掴老师、因学习或交友上的不如意而走极端的案例,令家长们备感育儿之累。 “父母往往不能敏感地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只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这只能让孩子认为,就连自己的父母都讨厌、拒绝或漠视自己,于是哭闹、耍赖,甚至做出更偏激的行为,希望借此引起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理解。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改变一种提问方式。在你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之前,有必要扪心自问:‘作为父母,我到底有没有真正感受他的内心? ’只有这样,才可能针对‘孩子到底怎么了’得出正确的答案。 ”
警惕对孩子的语言暴力
戈特曼指出,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应留意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这是为了让孩子的细微情绪不至于发展变大或恶化;第二,每当孩子有情绪表达时,都能及时把握机会,因为这往往是与孩子增加亲密感,并为他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好机会;第三,对孩子抱有一颗理解之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在意;第四,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好比是给各种情绪贴上了 “姓名标签”,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是哪种类别的情绪;第五,帮助孩子培养有效控制愤怒和解决矛盾的最佳方法。 “对于孩子的情绪,我们要尽可能与他分享,但也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对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行为界限意识。这就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核心内容。”
戈特曼举了这个例子:在百货商场里,孩子和妈妈走散了。大人慌张失措,孩子也吓得不轻。幸好不久后,商场职员就将孩子领到妈妈跟前,妈妈在确认孩子平安无事后,一下子爆发了。 “我说没说过,让你好好跟着妈妈,千万别走丢了。你说我有没有对你讲过?看我以后还带不带你出来了!”——这位妈妈急于宣泄自己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而完全没有留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她的这种反应看在孩子眼里,就是妈妈在指责自己,内心甚至会冒出 “难道妈妈不希望看到我,是不是我回来了,妈妈一点也不高兴”等奇怪的想法。结果呢,无论是忍不住大发脾气的妈妈,还是一脸惊讶的孩子,都免不了陷入错综复杂的情绪当中,让重逢的幸福感不翼而飞。
要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父母就应该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比如,妈妈可以表达自己的焦虑——“刚才找不到你,妈妈吓坏了,怕再也见不到你了”,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在乎自己的,增加亲密感;然后——“你是不是也吓坏了,可怜的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让他也有表达情绪的机会;最后——“以后出门要紧紧跟着妈妈,别再跑丢了”,告诉孩子明确的行为界限,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充分利用“镜像式反应法”
戈特曼指出,很多亚洲父母的问题,是过分吝啬于 “爱的情绪”表达,同时过分强调“失望的、愤怒的情绪”表达,造成孩子从父母处获得的都是批评,而缺乏表扬和肯定,从而使孩子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戈特曼提出要多多运用 “我——传达法”,它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所有的社会交往。
比如,两个孩子发生争执,如果父母询问自己的小孩 “你为什么打其他小朋友”或 “不是告诉过你不能随便打人吗”,很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在这种情况下, “我——传达法”就能派上用场。 “我看到你打那个小朋友了”, “我小时候也跟其他小朋友打过架,还被打哭了呢”, “我觉得你今天情绪有点激动了,能告诉我为什么吗”,父母这样发问,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接纳的。
另外,如果想让情绪管理训练有效进行,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家长准确解读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就是 “镜像式反应法”。当孩子叙述自己的情绪时,家长跟着孩子重复即可。“啊,很生气”、 “嗯,心情既糟糕又沮丧”……类似这样重复孩子的话时,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他人认同了,于是渐渐安心。这种镜像式反应法还有一个好处,家长可以通过它,来确认自己对于孩子的情绪和事情的经过是否准确了解。孩子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如果大人用镜像式反应法说: “哦,原来是生气了,是小伙伴惹人讨厌吗?”那孩子就会纠正道: “才不是呢,不是小伙伴的问题,我只是有些生气而已。”
戈特曼表示,情绪管理训练可达到的最重要效果是,能够拓展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渠道,另外,孩子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获得的效果是终身受益的。 “这就好像是给孩子安装了一个情绪的GPS一样。这种GPS可以及时反映出孩子生气或感到沮丧的具体原因,它可以为人生起到指引方向的灯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