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备课资源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位退位

发表时间:2013-04-24阅读次数:1035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第四单元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情境图呈现的是瓢虫在菜园里捉蚜虫的情境。图中提供了正在捉蚜虫的瓢虫的只数和茄子、小白菜的数量及“已经检查”的棵数等丰富的数学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瓢虫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导入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有可爱的七星瓢虫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加强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
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
小组交流 。
师:哪个
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估算:179≈180     364≈360    179+364≈540(棵)
2)口算:100+300=400   70+60=130   9+4=13   130+13=143   143+400=543(棵)
3)笔算:179+364=543(棵)
                        179
                      + 364
                            543
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做法。
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
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1)估算:435≈440      276≈280        435-276≈160(棵)
2)用学具摆一摆
3)笔算:435-276=159(棵)
              435
            - 276
              159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做法。
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口算、笔算、估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既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进行了算法的自我优化。]
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265+45=310(块)                 350-178=172(米)
265-45=220(块)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根据学生整理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独立解决。
全班交流。
3、找规律,填一填。
    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层次性和坡度,从基础的竖式计算起,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找规律,都充分体现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
1)    充分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重视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等问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并通过交流、体会、比较等各种算法,选择出适合学生自己的最佳方法。
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经学过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采用了尝试、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新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