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钢琴、小提琴还是电子琴、手风琴,学琴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购琴加学费)、时间最长(每天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练琴,并持续很多 年)、努力最大(学琴苦是每个学琴的家长和孩子都深有体会的)的学习活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省下钱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要在本来已经 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挤出时间来每天花很长时间练琴,并且一学就是几年、甚至更长,孩子在上课与练琴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态度、体罚方面的压力更是其它学 习活动所无法比的。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发达、教育投入远远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十分有限的精力、财力的 情况下,花这么大的本钱去学琴呢?在已往我们所做过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17项:
目的 |
很不 同意 |
不太同意 |
一半同意 一半不同意 |
比较同意 |
非常同意 |
1. 培养自信心 |
0 |
0 |
2.5 |
30 |
57.5 |
2. 开发智力 |
0 |
0 |
2.5 |
22.5 |
67.5 |
3. 培养独立能力 |
0 |
0 |
7.5 |
17.5 |
60 |
4. 培养自觉性 |
0 |
0 |
5 |
22.5 |
57.5 |
5. 提高记忆能力 |
0 |
0 |
5 |
15 |
67.5 |
6. 培养毅力 |
0 |
0 |
0 |
20 |
70 |
7. 锻炼孩子身体协调与反映能力 |
0 |
0 |
2.5 |
65 |
12.5 |
8. 陶冶情操,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
0 |
0 |
2.5 |
7.5 |
87.5 |
9. 培养良好的性格 |
0 |
0 |
12.5 |
7.5 |
67.5 |
10. 仅仅作为业余爱好 |
5 |
17.5 |
30 |
17.5 |
12.5 |
11. 从事非钢琴的音乐专业 |
2.5 |
35 |
15 |
17.5 |
5 |
12. 从事钢琴专业 |
12 |
25 |
12.5 |
15 |
2.5 |
13. 为从事其它音乐职业打专业基础 |
5 |
22.5 |
15 |
25 |
12.5 |
14. 使孩子拥有一个调节自身情绪的手 |
2.5 |
0 |
12.5 |
12.5 |
50 |
15. 为发展祖国音乐事业 |
2.5 |
5 |
15 |
20 |
27.5 |
16. 比赛获奖,为国争光 |
2.5 |
10 |
12.5 |
20 |
22.5 |
17. 掌握一技之长, 以利于升学等社会竞争 |
5 |
5 |
5 |
35 |
30 |
由家长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从第一项到第九项是学琴对人的素质与人格发展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人们对学琴的正面效 果具有高度的认同,甚至没有人怀疑。由此看来,家长们认为:通过学琴可以使孩子变成头脑聪明、身体灵敏、记忆超群、意志顽强、自信独立的人,而这正是社会 生活所要求的最重要的素质;不仅如此,学琴还能使人情操高尚、修养良好、气质非凡……总的来说,人们对学琴所带来的效果寄予了高度的期望。我们甚至可以肯 定地说,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难怪家长们不惜重资让孩子练琴,并对孩子施以高压 手段以使其将练琴活动持续下去了。学体操、武术会伤了身体,学游泳会有淹着的危险,学画画的作用可没有多大……既然学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那么只要能使 孩子坚持学下去,其它好结果应该自然就会出来了。然而问题并没有象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一个女孩(也许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女孩、男孩)原来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五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台钢琴,并用几乎四分之 一的工资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练琴,每周去老师那上课。从此以后,每天练琴时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 庭气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需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 心理状态与家庭的氛围中长大了,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孩子变了,变得在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 母说话,变得连父母也说不清的疏远、隔膜。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很普通而平常的例子,类似于导致自残的极端例子也已经开始见于报道。
家长本来期待的是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悲、畏缩;本来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凡事 懒得动脑子;在期待孩子从此做事自觉的时候,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而且还开始出现了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当期望孩子遇到困难勇敢地用毅力去 克服时,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学琴的实际效果走向了最初 愿望的反面。
开发智力是人们关于学琴效果谈得最多的,也是学琴最诱人的一个因素,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关于学琴能够开发智力的依据就是关于大脑两半球分工的 理论:由于人们平时总是不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琴双手都要运动,因此可以促进大脑平衡发展,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 如此简陋的"直观类推"出来的理论就成为整个社会如此大的器乐学习投入的重要依据!必须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关于练习器乐比其它活动更有 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说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训练大脑的思维,有什么必要用 如此曲折的通过刺激神经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每天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肌肉的 活动。乐器演奏是一项高度单纯、甚至狭窄的远离其它人文知识与文化的活动,那么长期从事这种相当单一的活动是否会促进某种智力的发展是需要重新考察的。但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完全被动地迫于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智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我们也更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 的性格,会发展起来我们所希望。丰富的文化知识、高超的演奏技能与良好情操并不是伴生的,事业的成就并不一定带来人格的健全发展,良好的性格乃是在良好的 人际氛围中形成与发展的。而由于孩子学琴,很多家庭中的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公开化的或潜在的冲突。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老师不满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 “学琴人际氛围”。最关键的是,学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不良的情绪氛围的长期持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遗憾的是社会上相当大多数的人竟 然认为,只要学琴就应该如此!
从心理学上讲,自觉与毅力来自于目标吸引力、来自于对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不能想象让一个成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 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毅力是被目标吸引力唤起的。回避 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琴当做一种苦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学中的很多环节导致决策的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而 它能否达到培养毅力的目标就更令人怀疑了。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甚至人们对学琴所寄托的所有期望都有无数的反例存在着。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使我们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
问题不在于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而在于以什么目的学琴,而在于在什么状态下学琴。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琴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过高、过广地 估计学琴带来的对促进智力与人格发展两方面的效果,而没有认识到持续的不良学琴状态的危害是广泛的,错误地将乐器当成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而另方 面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都付予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色彩,并且认为孩子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竞争中获得 优势,除此之外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由于很多家长在学琴上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因此使学琴活动成为一项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从而导 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家长本来也并没有想很多,但一旦学上琴后,就觉得要学就要学好,就想着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每天就只 想着到处都是毛病、错音,就想着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至于搞得孩子痛苦、家长着急、家庭关系紧张时,都想不起来当初到底是为什么让孩子学琴。"只埋 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学上琴后逐渐忘了最初学琴目的的家长很多。
那么让孩子学琴错了吗?否;如果学琴不能达到人们普遍期待的效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让孩子学琴吗?回答是肯定的。在要不要学琴的问题上,我们要 跳出目前将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势。一个完善的人,不仅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我们略 为躬身自省一下就知道,人需要休息、放松,还需要享乐与精神的自由。是因为需要满足一下视、听、嗅、味、触很多感官的需要,人类才创造了绘画、音乐、香 水、美食、真丝等并非肉体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是艺术的本质目的,这也是人们崇尚艺术、欣赏艺术的根本目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不仅仅是竞争、利用的功利关系,还需要友爱、和谐,而促进这种关系正是艺术活动的独到功能。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了良好 的感性样式,从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够促进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够改善他的精神生活的质量。这不就在是幸福的根源吗!可以 说一个崇尚、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命质量。因此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 美。家长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但当前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忘了,幸福人生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竞争的胜利,还在于能够享受人 类创造的文明与艺术的美,还在于人生体验的丰富性。因此学琴是从学会体验人生、丰富生活、从生存竞争的疲惫中解脱出来的途径来为孩子创造未来幸福的。而这 一点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很多家长严重地忽略了。
从学琴儿童在我国整个儿童的比例来看,我国目前学琴的儿童还太少、太少,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乐器,以使他 们将来能够以更精微的体验领会音乐的美,从更广的范围了解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艺术的伟大。因此学琴的目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使孩子多了 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而更在于丰富人生,丰富儿童的童年生活,使童年更美好,使未来的人生更丰富,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