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朝堂上的持不同政见者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和他们相比,魏征无法不自惭形秽。
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退而求其次,那就要看一个人的“出处”,也就是政治身份。所谓“英雄不问出处”,那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做贼心虚时的自我安慰。所以,一个人要想在风云变幻的朝廷之上站稳脚跟,要么同时具备良好的出身和出处,要么二者居其一。但是,魏征既无良好的出身,也无过硬的出处,而且,在和李世民相遇之前,魏征的个人信用几乎丧失殆尽。
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要说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只是魏征时乖运蹇,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之时,北齐就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改朝换代,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此,对魏征来说,所谓的名门望族只是一个可供自己精神胜利的温暖回忆而已,他从来没有从中得到过一丝一毫的实惠,反倒因为家贫,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
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正如后来诗人里尔克总结的:“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
辛苦了几十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有找到,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出身就不用说了,这样的政治履历让魏征对自己的出处也无法说得清楚。可以这样说,在李世民的文臣武将之中,像魏征这样几易其主、数跳其槽的人并不多见。我们无法想象魏征将如何面对世人、面对新的主子李世民。
李世民干净利落地干掉李建成之后,所有的人都认为魏征这次玩儿完了。果然,李世民刚坐稳位子,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这个小人,当年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们兄弟情感?”可以想见,当时的场景多么恐怖——秋后算账的时间到了,魏征似乎已在劫难逃!谁知魏征却不卑不亢,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在场的所有人都预测,这次魏征算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面对作为胜利者出现的李世民,魏征居然连一点悔过的表示都没有,反而在公共场合大放厥词,岂有此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对死不悔改的魏征,唐太宗居然“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魏征的回答看似狂傲、扯淡,却是当时情景之下他唯一的活路:他如果痛哭流涕地忏悔,或者无原则地自我贬低,反而会让唐太宗满怀厌恶地将他杀掉。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标榜自己的先见之明,同时又巧妙地道出了李建成不听良言、自己怀才不遇的基本事实,而这一切又都衬托了李世民的伟大,李世民胜利的必然。因此,在关键时刻,魏征以自己的才华保住了性命,同时更赢得了李世民的青睐。
这是最令人动容的一个历史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魏征作为一个纵横家的本色。《旧唐书·魏征传》的开头这样说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什么是“纵横之说”?“纵横之说”在秦汉之际又称“长短说”,是一种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纵横家特点就是从来不抱持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忽而儒道合用,构成了所谓的可纵可横、亦纵亦横的局面。因此,纵横家以长于游说、善于权谋著称,并且以此为主要特征。纵横家往往“无特操”,随时可能改变观点,所以纵横之术在后世很少为人所褒扬,学者耻言“纵横”。
面对唐太宗的盛气凌人,背负原罪的魏征只好拿出自己曾下过工夫的“纵横之术”来应对,瞬间就化解了危机,并赢得了主动。即使如此,魏征仍然不免遭人非议,时人曾经骂魏征“有奶便是娘”。李世民面前的第一红人、朝臣中的当权派长孙无忌就曾语带讽刺地对魏征说:“当年您可是李建成的心腹,和我们势不两立,没有想到今日居然同席饮酒。”可以想象,魏征当年面临着多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虽然魏征靠“纵横之术”保住了性命,但是如果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的人头仍然随时可能被那帮虎视眈眈的前政敌们砍掉当夜壶用。和那些自恃功勋卓著的同僚相比,魏征的唯一优势就是“纵横之术”,否则他将被那些根正苗红的同事挤兑得无立足之地。怎么办?要知道此时的魏征除了“纵横之术”外,几乎一无所有。既然一无所有,魏征也只好一条道走到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将“纵横之术”推演到极致。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a/renwu/24283.html